台灣面臨的最大環保議題是整個西部平原的多樣性生物在逐漸單一化,而主要造成的原因有棲息地喪失、外來物種的入侵、人口成長、環境的污染以及過度利用開發,而對於水稻來說農民使用農藥和化學肥料來增加稻米的產量,但因病蟲害的抗藥性使得農民的收入下降,農民為了再增加收入就使用更多的農藥和化學肥料,造成更多的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如此惡性循環更影響了水田生態系。
除此之外,近來因為人口的成長造成城市擴張、水源不足獎勵休耕等因素,水田不斷減少,近十年來看共減少二萬八千公頃,而相對旱田則增加了壹萬五千公頃;同時,水圳供水不足超抽地下水等問題更造成水田旱化,也徹底消滅棲息於水田中的生物。常常聽長輩提起兒時在水田裡捉青蛙、在水圳裡補魚蝦的鄉村景緻都漸漸離我們遠去,找回長輩們的童年是我們盼望。
德國在一九七零年代開始制訂「環境補貼」政策,德國的農民和政府簽約,對於不使用農藥維持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給予適當的補助。德國的這個政策實行多年以後,促成德國鄉村地區的美景,而德國的成功經驗更是我們的榜樣,希望在我們生長的鄉村也能成為無污染、生態多樣性的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