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鹹水或半鹹水溼地的水域生物,對環境多有很強的適應力,其中又以招潮蟹及彈塗魚的適應力較強,幾乎各潮間帶或河口溼地都可以看見這兩類水生生物的蹤跡。在學甲溼地,只要退潮時節一到,在路邊泥灘地就可看見眾多的弧邊(網紋)招潮蟹及彈塗魚,是非常容易觀賞的溼地生物。

 

▀▄ 彈塗魚(學名:Perio- phthalmus cantonensis)

 

屬蝦虎魚科,沿海溼地常見的彈塗魚有兩種,體型較小且最為常見的稱為廣東彈塗魚(Perio- phthalmus cantonensis),俗稱泥猴、石貼仔、跳跳魚,體長約6-10公分,另外一種體型較大的稱為薄氏大彈塗魚(Bo- leophthalmus boddaerti),俗稱花跳,體長約20公分,是一種高級食用魚,因此現在已經有人在進行人工養殖。

 

彈塗魚體色是近泥巴的褐綠色,身上則有斑點及斜紋。牠們有一雙鼓凸如青蛙的眼睛,身體修長,尾部扁平,背鰭能夠像船帆般的升降,胸鰭則連在一起並肉質化,強壯有力,加上尾鰭輔助,使得彈塗魚能在淤泥表面進行彈跳或爬行,至於腹鰭則演化成吸盤狀,可以吸附在石頭或植物莖幹、樹根上。

 

(照片提供臺南市生態保育學會邱仁武理事長)

 

彈塗魚能在水中及泥地兩棲生活,主要是牠能透過濕潤的皮膚,以及鰓室中的水這兩種方式來呼吸,鰓的外側有一貯水的腔室,可以攜帶水分供應鰓交換氧氣,同時黏濕的皮膚也吸收空氣中的氧氣。不過利用腮獲得的氧氣很快就會用完,而皮膚也要時常保持濕潤才能吸收氧氣,因此彈塗魚無法離開水與太久,必須不時回到水域吸入新鮮的水或重新濕潤身體。

 

 

▀▄ 弧邊(網紋)招潮蟹(學名Uca arcuata)

 

學甲溼地能見到的蟹類種類非常多,弧邊(網紋)招潮蟹、清白招潮蟹、北方呼喚招潮蟹、角眼拜佛蟹、淡水泥蟹、臺灣厚蟹、雙齒近相手蟹等,都可以在紅樹林底層或泥灘潮間帶發現,其中又以弧邊(網紋)招潮蟹最為常見。

 

(照片提供臺南市生態保育學會邱仁武理事長)

 

弧邊招潮蟹因背甲有白色花紋,因此也稱網紋招潮蟹,屬沙蟹科,主要食取泥土中的有機質為生。公蟹的螯一大一小,主螯紅色或橙色,末端為白色,母蟹兩螯皆小,臺灣話稱牠們為大螯仙、大栱仙、大小栱仔,就是以公蟹那特大鰲的樣式來稱呼,而這隻與身材比例大不相稱的大螯,主要是用來求偶及威嚇其他公蟹。除了看大螯辨識公母外,從其躲藏的泥穴洞口構造也可以看出端倪,母蟹的洞口會築起如煙囪狀的土牆,公蟹的的洞口則和地面平。

 

▀▄ 學甲濕地常見蟹類

 

弧邊(網紋)招潮蟹 / 雙齒近相手蟹 / 清白招潮蟹 / 台灣招潮蟹 / 字文弓蟹 / 糾結招潮蟹

(照片提供臺南市生態保育學會邱仁武理事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