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歷史風華

踏查紀實

洞鑑古今

訪問耆老

牛刀小試

專題簡報

製作花絮

版權說明

感恩致謝

 

歷史軸線

 

以下分類是根據文獻資料以及採訪溫老師(已獲得同意)整理而成

 

清康熙五十年(1711) 新竹開發:
第一個在清康熙五十年(1711)來到新竹的閩南人是漢人王世傑。他以新竹第一街為圓心慢慢開墾耕種。(備註:新竹第一街舊稱暗街巷,是在現今的東前街36巷)
東前街36巷
東前街36號,東門國小團隊拍攝



清雍正十一年(1733) 竹塹城-新建莿竹城牆:
在清雍正元年(1723),清廷為了抵禦外侮,同意在竹塹設淡水廳。於
雍正十一年(1733)興建莿竹的城牆,環繞而成,並設有四座城門樓,符合「竹塹」之名。

補充:
為何以前稱為竹塹?根據我們所拜訪的當地文史工作者溫老師的說法,是因為原先住在這邊的平埔族,他們聚集的一個社區在海邊,對平埔族的道卡斯族來講,他們對於海邊的稱法為:「ㄊㄧ˙擦˙」(閩語發音)。「ㄊㄧ˙擦˙」是原住名的語言,翻成閩南語稱「竹刺」,「ㄊㄧ˙擦˙」翻成國語就叫竹塹。所以竹塹就是我們的舊地名。在中國,就是在過去的封建社會裏面,我們很習慣是用圓形來作為城的建築。

 



當時的竹塹城模擬圖,東門國小團隊製作



嘉慶十一年 民建土城
到了1759年,莿竹均已腐杇。嘉慶十一年(1806),因蔡牽(海賊)等人侵擾臺灣沿岸,同知(清朝時期的官名)胡應魁諭民造土城。七年後(1813),同知查廷華又再加高加寬土圍。

溫老師補充:同知,相同與知府大人,因為淡水廳的廳長,比知府大人小,比縣長大,所以叫做同知。

 

清道光九年 新建城門與護城河:
清道光六年(1826)鄭用錫等人因治安關係,提議將廳城改為石城。因此清道光九年(1829)設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名為迎曦、挹爽、歌薰、拱辰,這四座石城門是由開台進士鄭用錫等四十七名士紳等提議下,由居民自費興建,城外並再挖濠溝,也就是護城河。另外,居民們將城道路改築為三.八公尺,這就是今日僅存的東門城與護城河的由來。

溫老師補充:各個城門當時用途,出了北門就是要去大陸,要出海;出了西門就是要去香山;出了南門就是要去北埔;東門沒有作用,出去外面就是墳場。到了劉銘傳時代,因為火車來了,火車最早是在麗池玻公館那邊,所以東門才慢慢熱鬧起來。到了日本人來的時候,要辦學校,因為市區裡面沒有多的土地,所以東門這邊才開始發展。(大家得知東門當時是沒有住人時,都非常驚訝)



當時的石磚竹塹城
圖片來源:竹塹文獻雜誌 第二十五期 二00二年十月號
http://media.hcccb.gov.tw/manazine/2002-10-25/magazine1-2.htm

 



清光緒元年 竹塹城-更名:
清光緒元年(1875)清朝政府廢除淡水廳,改設在淡水、新竹、宜蘭三縣, 「新竹」之名正式出現在台灣的版圖上是因為希望此地可以日「新」又新,而竹是因為取自竹塹之「竹」字。

補充:
在訪問溫老師時,對於為何廢除淡水廳?我們又更加了解了。1829年的時候,人們居住範圍比較少。但1871年時,我們整個居住的範圍,城內的改變,城外的改變,人變多了。到了光緒元年,北台灣的發展,台北的發展比我們新竹更快,所以淡水廳就畫分為一個府,兩個縣,那個府叫做台北府,兩個縣一個叫淡水縣,一個就是新的竹塹縣。新的竹塹縣,我們簡稱為新竹!所以新竹是光緒元年之後,我們才有新竹這個地名出現。


清光緒台灣地圖
中央研究院,《臺灣歷史文化地圖系統》第一版,(台北,中央研究院,2003年9月)。

 


日治時期 竹塹城-改造: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在清廷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時,新竹支廳在城內設立了,此後的五十年間,日人為了徹底改造竹塹城,修築鐵路,拓寬道路,也拆除了許多傳統建築及城牆。

補充:根據史實資料,我們發現在日治時期,日本人拆了許多城牆與傳統建築,然而為甚麼剩下只剩下東門城?因此我們問了溫老師。溫老師的說法,讓我們更加清楚當時的故事背景。

溫老師回答:
  馬關條約,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人來到台灣,在建設台灣的時候,因為明治維新,接受了歐洲文化的薰陶,所以他把原有的城,通通都去掉。那為甚麼只保留東門,日本人的國旗就像一顆太陽,看到太陽的時候,日本人就好像看到自己的國家。
  那相對的,在1895的6月22號,日本人也是從東門進入到新竹來。所以他認為這一個東門城,是值得保留的,所以就把東門城保留。那相對的呢,就把南門、西門、北門拆除掉了。



日治時期的東門城
資料來源:台灣大學圖書館 台灣舊照片資料庫
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detail.jsp?dtd_id=32&id=1299&2&pk=seq&showlevel=2


民國八十八年 古蹟活化-新竹之心:
民國三十四年(1945)國民政府來台之後發展重工業,運用了新竹豐富的礦產資源,希望新竹發展高科技產業,於是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在民國六十九年(1980)設立,也逐漸地造就了今日的文化科技花園城市。1999年,市政府以“新竹之心”的意象,重新整建東門城圓環以及將兩旁的護城河變成親水公園,現在已變成假日許多居民的喜歡去遊憩、休息的場所。

迎曦門素描,東門國小團隊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