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埔族夜祭

平埔族人的夜祭

根據 台灣大百科全書指出:夜祭是西拉雅族一年一度的祭典,在每年的農曆十月間舉行,是西拉雅族最高神明「阿立祖」的生日,也是他們最重要、最熱鬧的日子。由於祭典在夜晚舉行,一直到天亮才結束,所以被稱為夜祭。夜祭的舉行不僅是因為阿立祖一年一度的聖誕,另一方面,也隱含調節自然界與人的生活世界之間關係的歲時祭儀意涵。
在潘英海(1994)的田野普查中發現,目前有一百多個阿立祖/太祖的信仰點,其中有能力舉行太祖年度祭儀不到一成,而真正屬於社區性、社群性年度祭儀的地方只有五、六個,頭社夜祭則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在夜祭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三個要素為:「向」、「豬」與「牽曲」。
根據 台灣大百科全書指出:「向」是西拉雅語的音譯字,意義相當複雜,代表一股宇宙中無所不在的力量,能幫助人,也能傷害人,而阿立祖擁有掌管「向」的能力。在儀式過程中要「開向」、「禁向」,所做的法術叫「作向」,阿立矸中的水所代表的是「向魂」,做過向的水叫「向水」,敬阿立祖的豬叫「向豬」,牽曲有「曲向」……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向」有三種:宇宙間所有的「大向」,保護各個聚落的「向」,牽曲的「曲向」。

「豬」則是祭儀過程中最重要的祭品

「豬」則是祭儀過程中最重要的祭品,代表人對神明的崇敬,稱做「向豬」。在敬獻儀式(以豬隻、牽曲向天公、阿立祖敬獻)中要先舉行「點豬」儀式,象徵豬隻已經被點名宰殺,獻給阿立祖。敬獻儀式結束前則要舉行「翻豬」儀式,象徵阿立祖對祭品的領受。
「牽曲」在夜祭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名稱,如「跳戲」、「牽戲」、「跳鳴嘮」(diou-ou-lau)等,是一種牽手圍圈,配著簡單進退的舞步邊跳邊唱的歌曲。用來表達對阿立祖的感恩,也表祈福之意。
夜祭整個祭典的流程主要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獻祭品,第二階段是謝天地,第三階段是禁向禮。

牽手圍圈,配著簡單進退的舞步邊跳邊唱的歌曲

第一階段是獻祭品:由尪姨在祀壺前獻上酒、檳榔、芋、粟粥、油飯等五樣供品,並進行「點豬」儀式,由社中已經服完兵役的壯丁牽豬進入廣場,綁在供桌上,再由尪姨將酒灌入豬口,象徵阿立祖已經點收壯丁所獻上的供品。接著,在祭典上將豬以竹刀放血,取豬血供奉在神壇前,隨即以泥土裹豬身烘烤去毛,整個過程除了敬神的意義之外,也是象徵對過去焚耕打獵生活形態的一種集體記憶。

祀壺前獻上酒、檳榔、芋、油飯等供品

第二階段是謝天地:所有供品轉向公廨外的天空,由值年長老(俗稱的頭家)率領大家在尪姨引導下感謝上蒼一年來的庇佑,並邀請遊蕩在外的向魂回來共享盛宴。十二點整,牽曲登場。牽曲約進行三個小時,直到尪姨回公廨禮敬阿立祖,並答謝應邀觀禮的各社阿立祖(現又增加答謝鄰近廟宇所祀漢人神祇),才告結束。
第三階段是禁向禮:將祭品轉向公廨,由尪姨引導大家行三跪拜禮,接著,在牽曲聲中,尪姨作法,吃豬肝、喝豬血,念咒請各向魂返回壺中,並插上蔗葉。這就是所謂的「禁向」。待各壺均插妥蔗葉後,牽曲即告停止。此後一直到來年「開向」 為止,不能唱牽曲,以免向魂跑出來為害人間。

由尪姨引導大家行三跪拜禮
插上甘蔗葉的貢品

在夜祭的過程中融合了許多漢文化因子,除了香、金紙與祭品的使用以及許願、還願的機制之外,還有其他漢人神祇前來參香或參拜。因此,有部分學者將此現象當作西拉雅族漢化的證據。不過,潘英海(1994)則持不同的看法。潘認為,夜祭所呈現的是一種西拉雅文化與漢文化接觸之後轉換而成的「合成文化」,既異於西拉雅文化,亦異於漢文化,而是一種創新之後的地方文化。

  • 資料來源: 台灣大百科全書。
  • 文章內容參考高雄縣平埔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