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背景學習歷程

克服口吃的囝仔

   民國43年出生的阿勇師,家裡窮困,有八個兄弟姐妹,他是家中的老,六歲的時候,鄰居有一位很照顧他的阿伯,那個阿伯會經常帶他出去走走逛逛,那個阿伯有口吃,而阿勇師卻天真的以為那是現在人的說話方式,因此他開始學習阿伯的說話方式,漸漸地他也成了口吃,年紀較大了以後,他才發現他說話的方式與他人不同,卻因家境困苦的關係,所以沒有治療的方法,也因為父親工作忙碌,所以阿勇師不敢告訴父親他有口吃,而阿勇師小時候聽說口吃可以大吼,這樣或許會好,因此他到父親的田裡大吼,甚至吼到一個禮拜都沒聲音呢!最後阿勇師就靠著自己的力量將口吃治療好。因為父親忙碌於工作所以阿勇師培養了獨立,因此阿勇師從小就自己解決困難。

吃苦當作吃補

    在他八歲的時候,就跟著身為總師的爸爸一起工作,他做的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工作,只是一位洗碗工而已,但是他卻把「吃苦當作吃補」,一心認為洗碗是身為總師的基礎,所以他也就不喊苦的跟著父親一直工作,卻因家境的關係使他小學畢業後就必須跟著父親工作,沒有辦法跟別人一樣就學,享受與朋友玩樂的時光,他可以說是和工作是一起長大的,但他從不埋怨,認為只要找到對的事,帶著熱情就不辛苦。除了跟著父親一起到各個地方辦桌外,為了求一身飽暖的父親還兼差了幾份工作,像是:賣豬血湯、粽子、碗粿、砍甘蔗……等的工作,而阿勇師也必須跟著父親這樣奔波幫忙,晚上回到家還不能像一般人一樣馬上休息,他還要幫父親到田裡撿番薯、割草、抓蚯蚓餵鴨子,做了那麼多沒有為什麼,只為了讓家人能夠吃得飽穿得暖。

開始獨當一面

    小學畢業後,就全心投入辦桌的阿勇師,在努力的堆積下,十八歲的阿勇師慢慢得到父親的肯定,從洗碗、洗菜到可以掌廚,父親認為他可以獨當一面了,因此,將他的辦桌事業全部交給了阿勇師負責,所以阿勇師在十八歲就成為了辦桌的大廚,而阿勇師的第一次辦桌是七桌,那是他第一次在沒有父親的協助下辦桌,雖然做的並沒有很好,但是顧客給了他鼓勵,使得阿勇師愈做愈好。辦桌歷程中偶爾有一些批評,但是阿勇師並不因此而氣餒,反而將每個顧客給他的批評與指導當作自己可以更好的動力,他的辦桌歷程可以說是在批評中成長的吧!也因為顧客的批評使阿勇師的辦桌能夠更好,讓大家能更喜愛阿勇師的辦桌。

行遍天下豐富人生

    從阿勇師開始獨當一面至今大概有四十年的時間了,在這四十年當中,他不斷的研發新菜色與學習各種不同的知識,也去過很多國家試吃每國家的料理,例如:西班牙、法國、英國、義大利…等國,阿勇師說:「每一個國家的料理都有它獨特的味道」,而阿勇師的新菜色都是從不同國家的料理給的靈感,使他的菜色能一再的推陳出新,在他的眼中,品嘗美食也是一門重要的課題。而阿勇師也曾說過他接下來想去北非國家,因為北非國家的人民衣食從缺,每天有一餐沒一餐的,他看了十分的心疼,希望有時間的話可以到北非走走看看,由阿勇師對北非的人民的心疼,可以看出阿勇師的為人是相當有愛心的。

辦桌藝術家

    待人十分客氣且笑容可掬的阿勇師,他十分喜歡古典樂曲和藝術畫作,他也能說出知名音樂家的名字,例如:柴可夫斯基、帕格尼尼、韓德爾…等的藝術家,如果你問他 一兩有關藝術的問題,他的眼神肯定會立刻發光。他堅持著「料理藝術化」、「藝術生活化」、「傳統辦桌精緻化」的理念,所以他是個「辦桌藝術家」!在訪問的過程中,我們都可以深深的了解到他對辦桌的熱忱與堅持,堅持食材的新鮮與精緻,堅持傳統的菜色,堅持要盡自己所能把辦桌文化發揚光大!讓辦桌不在局限於傳統,而是可以更加多元化,就算當時是在沒選擇的情況下走入辦桌,但他從不喊苦,就只是埋頭苦幹,用心的做,這一切就都成為了他生命中的一大部分,他就是辦桌藝術家—汪義勇總鋪師。

描述: 描述: 描述: 阿勇師

圖片來源

由王明煌先生、Google提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