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峒(圓山)位於台北市的西北角,臨淡水河與基隆河的交匯處,開發晚於艋舺而早於大稻埕。是以前凱達格蘭平埔族巴浪泵社(Pourapon)的舊地。乾隆初年,有大批福建同安人移入墾殖;到乾隆中葉,便成立「大浪泵庄」,不久改稱「大隆同」,隆表示興盛,同即意指「同安人」。後來因為「大隆同」地靈人傑,環境清幽,文才碩儒輩出,其街東又有一龍峒山(舊圓山動物園),山形似龍,「大隆同」剛好位於龍尾,故將「大隆同」改為「大龍峒」,以使名實相符。
劉映余 整理 | |||||||
|
資料參考 |
書籍部分: 李乾朗,(1996)《臺灣傳統匠藝》,燕樓古建築出版社,臺北市。 文化局,(2001)《臺北市古蹟簡介》,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印行。 文建會,(1996)《日據時期臺灣文化資產研究與保存文獻彙編》,臺北。 蔡日新,(2005)《臨濟禪法述略》,妙林雜誌,高雄市。 羅光、黃金鋒、蔣偉群,(1995)《臺北縣的佛寺建築》,臺北縣文化中心出版,臺北縣板橋市。 網頁部分: |
江宜臻 林芊孜 蔡易訓 蘇偉皓 陳妍儒 林廷芳 牛薇淇 劉映余 王浩宇 林禹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