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包種茶與烏龍茶產生混淆可能還與台灣茶 葉的發展歷史有關。我們在探討包種茶在台灣的 發展經過時,發現本來臺灣早期以出口烏龍茶為 主,包種茶是後來才崛起的茶類,這可能是導致 烏龍茶較為出名的原因之一。下面我們將說一說 包種茶在台灣興起,並從南港大坑發揚光大成為 包種茶發源地的故事。 |
|
|
台灣早期以出產烏龍茶為大宗 (照片來源:魏誠先生) |
||
|
在早期,台灣出產的茶葉只有烏龍茶一種,對內、對外銷售都很不錯。但是自從清同治十二 年(1873年)起,由於受到世界茶業市場不景氣的影響,外銷銳減,部分洋行認為台灣茶葉價格 高於其他地區,無利潤可圖,停止採購台灣烏龍茶,使得烏龍茶外銷陷入絕境。一時之間,台北 滯銷的茶,堆積如山。 部份茶商為求生存,就把部份滯銷的台灣烏龍茶運至福州,加以薰製成具有花香味的『包種 花茶』,這種新口味的茶葉,當時稱為『花香茶』。在1873年以前,國際茶葉市場是烏龍茶的天 下,從此之後,包種花茶的名聲開始響起,包種花茶的製作也受到重視。 清光緒七年(1881年),福建同安茶商吳福元(吳福老)深感將台灣茶葉運至福建改製包種花 茶,不僅勞師動眾,運費貴、風險大、成本重,實際獲利不多;為求降低成本,遂帶茶師來台, 在台北設『源隆號』,直接在台灣加工生產包種花茶,同年即銷售國外,也就是在這一年。西元 1881年,包種茶首次從台灣直接製造並輸出到外銷市場。(資料來源:台灣茶葉發展史)
|
|
早期台灣包種茶是加了薰花處理的包種花茶,真正研發出無須仰賴薰花加工製法,也就是現 今包種茶製作方法的是福建安溪王水錦、魏靜時二人。 |
||
|
|
|
王水錦先生 (照片來源:大坑歷史人物) |
魏靜時先生 (照片來源:大坑歷史人物) |
|
在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福建安溪王水錦、魏靜時二氏選擇了台北州七星郡大內樟栳寮 (今南港大坑)一帶,見當地風土相當適於茶樹生長,於是引進茶樹栽植並精研包種茶產製技術 ,他們研發出不需要仰賴薰花加工製法就可以有自然花香味的包種茶。 兩人的製法不太相同,王水錦的製法是以傳統武夷茶製法烏龍茶直接改良包種茶,茶水泡後 濃香,水較紅,稱為「文山式製造法」。魏靜時包種茶製法為自行發明的方法,是較新穎的製法 ,茶葉外觀「龍形」緊捲縐曲,茶水泡後清香,水蜜綠黃色,香氣自然清香怡人,滋味圓滑甘潤 為其特色,稱為「南港式製造法」。 魏靜時南港包種茶參加日本博覽會得到特等賞(照片提供:魏誠先生) 為加強台灣茶葉發展,當時日據台灣總督府設立平鎮茶葉試驗所(位於楊梅埔心,今臺灣茶 葉改良場前身),委派日籍技術人員及台北州農會技術人員協助翻譯,完成台灣茶葉普及及技術 調查工作,選定魏靜時發明的南港包種茶製造方法及王水錦改良的包種茶為當時茶葉製造最好的 方法。除廣為擴展外,並鼓勵茶業界前往學習。(資料來源:台灣茶葉發展史)
日本政府發覺到會做南港包種茶的老師傅年紀大了,唯恐製茶功夫會失傳,緊急宣佈臺灣製 茶大革命,選擇南港大坑栳橑開設『南港包種茶講習會』,由王水錦協助魏靜時擔任茶製造的講 師,教導茶農學習南港包種茶製造方法,舉辦製茶與栽種的講習(資料來源:台灣包種茶的原鄉 再現影片),使包種茶產製逐漸擴及到文山地區(現在新北市石碇、坪林、深坑、新店、木柵、 景美等地),而南港大坑便成為文山包種茶的發源地了。 圖為位於南港大坑栳寮的『南港包種茶講習會』遺址
|
||
|
|
|
報紙尊稱魏靜時為包種製茶恩人(照片提供:魏誠先生) |
魏靜時過世的時候,日本昭和天皇,感激魏靜時對臺灣茶業的重大貢獻,由臺灣總督府代表,贈送一面『白櫻花狀』尊稱『包種茶元祖』以及『台灣茶業大恩人』(照片提供:魏誠先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