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柵地區有一些有趣的舊地名,有些還存在於生活之中,有些現在已經很少人知道,只有在長輩的口中或相關的資料才可以看到,這裡,我們要介紹其中一些有趣的地方以及它們的故事。(以下地名按筆畫順序排列)
二格山:
又名二格尖山、石尖山,乃是兩座尖峰,一在石碇境,一在木柵境,中有徑道通往小格頭,今人登山路徑,多以此峰為目標。
木柵大坑岐山地方起,以前之山徑,用石塊舖修磴道,直至二格山,今日修築產業道路,石級磴道多半剷除,失去昔日古拙之風貌。大坑溪溪流最遠之發源地,就在二格山,其他澗溝都是支流。
木柵:
木柵早期是先民墾拓時之根據地,那時,開墾的先民以桶粗高長木樁圍柵群民,用來抵禦原住民之侵襲,所以以木柵為地名。那時木樁的區域,大概在現在開元街東端景美溪溪邊。
根據劉曉東先生《台北文獻》〈木柵地名內涵〉一文引用日本人安倍明儀所輯印的《臺灣地名研究》以及洪敏麟先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的調查和相關資料,發現早期有很多「木柵」,《臺灣地名研究》中就列出了三個「木柵」--深坑莊的木柵就是今臺北市的木柵,新店莊的木柵在現在新店區公崙里大茅埔與雙城里頭城之間,內門莊的木柵在今高雄內門鄉三平、木柵、內興三村;洪敏麟先生還另外發現,現在臺南東山三榮村的一部份,原來也圍有木柵,內門也還有舊木柵和另一處木柵,根據這些文獻資料,臺灣早期的木柵,至今仍可查知的有三到六處之多,只是除了台北市的木柵,其他各處都已經換了新地名。
下崙尾:
下崙尾與中崙尾是屬於同一條山崙線,向西行向的尾端被稱為下崙尾,這裡就是現在的下崙路一帶,張氏祠堂就位在這裡,木柵公園也在這一帶。
內湖:
內湖一名從清代初期就有,指台北地區較內的區域,因為清代馬明潭地區仍有潭水,直到清末(年代不可考)水才逐漸由溝仔口排出,所以這一代古名「內湖」,王松堂《台北市木柵區境內登山略圖簡述》有即有內湖大字段,目前木新路還是會有老人家稱「頂(上)湖」與「下湖」。
這裡的內湖不是指現在台北市內湖區,清代台北有兩個內湖,要查光復前資料要加上文山堡才不會弄錯,市區的內湖是指淡水河較內之港口得名日據時代屬台北廳,而其實木柵一名出現的很晚(淡水廳志),清代也少用,當時僅指現文山區公所(市場)附近一帶,目前有木柵石碑在道南橋附近記述。(內湖資料諮詢:木柵文史工作室許哲豪先生)
石門:
在木柵路一段與景美區景後街交界的地方。景美山西南端的崙尾是石質而且深入於景美溪中,先民墾拓木柵,為了出入之方便,將崙角鑿一隧洞,故取石門為地名,並建一小廟為石門寺,供奉盤古神像,寓盤古開天闢地之義,紀念先民們開拓景美、木柵的辛苦。日本人築路時將石門削除,光復後拓寬木柵路一段時,又將石門寺剷除,但掘出一方始築公路誌石碑,就是現在景美國小旁的「開道碑」。根據木柵文史工作室的說法,這個開道碑其實在民國六十年代就消失在景美地區,後來景慶社區發展協會高銘發理事長透過臺北市文獻會協助,於85年9月在二二八和平公園內的垃圾車旁尋獲並迎回,86年6月22日重新於景美舊橋頭,景美國小牆邊重新立碑揭幕。開道碑現在還可以看到,但很少聽到有人說這個地方叫做「石門」了呢!
打鐵寮:
早期先民開拓景美溪南岸的山區,就在此處涉水或渡船,因為當時有人在路邊搭寮打造鐵器農具,故以此為地名,打鐵寮就在現在木新路二段中段東面的地方,離我們學校不遠。
老泉里:
清乾隆11年間,有福建泉州人陳文選先生前來開拓,並招人至時遭生番殺,而致無人再往,終老於此,故曰待老坑。(另有一說:先民冒險入山墾拓經常遇出草被砍掉腦袋,即台語發音「殺腦」。日治時期因不雅而改名諧音「待老坑」)。乾隆十三年間,福建泉州人高阿泉先生前來開墾,後人為紀念其功績,即稱呼阿泉坑,到了民國三十五年,待老、阿泉兩坑相連,合併成村,便取老、泉為村名,民國五十七年七月劃入台北市改村為里,即為現在的老泉里。
吊硞坑:
先民墾拓山區時,為防守原住民來襲,以三台尺長巨粗木材,挖空中心,吊在支架上面,作為梆器,派人輪守,看到有原住民走來,就敲打梆器,發出「磕…磕」聲響,藉流水聲音,在山谷間迴盪傳送遠處,以示警戒,所以就以吊硞坑為地名,大約在現在指南國小校門左前方兩條溪流交會之溪角上,不過支架梆器之地已被山洪沖刷失去痕跡。現在在貓空纜車站附近可以看見仿製的吊硞。
更寮山:
是一個獨立山丘,為防原住民夜襲,派人更守山頭,有事故即敲梆示警。這地方大約在現在指南路一段與木新路交叉路口的山丘,不過更寮山現已被剷平變成加油站,原來山丘上有一紀念日本警察被殺害所立的「忠魂碑」,現在移至文山區公所右側公園中,不過,光復後木柵鄉長擔心後世年輕人不明原委,以為要讚揚日本人,所以將碑文的刻字覆蓋掉,以至於現在看到的石碑好像只是一顆大石頭。
渡船巷:
道南橋建於民國24年,道南橋還沒建之前,來往商旅在此過渡,因此這裡附近有「渡船頭」。渡船巷大約是現在指南路一段五九巷及九六巷的區域。
渡船巷旁就是以前的更寮山,在這個地方有一個小故事。日據時代(民前十七年)深坑警察所的日本所長,率領警察五人,往景美、新店偵察,後來到木柵頂店地方(木柵最早設店的地方,約在開元街東端街),被當時的義軍包圍殲滅,日軍震怒,派兵來剿頂店,在景美問路,因為頂店與新店發音相似,日軍往新店而去,木柵倖免於難,後來至民國廿八年,日本人才知道這件事的真正經過情形,因此立碑紀念,就是後來移到文山公園,原來位在更寮山的忠魂碑。
渡船頭:
是先民墾拓山區船過渡之渡口,大約在今政治大學體育場的地方。渡船頭是一處溪灘地,早期木柵地區九年一次之迎神賽會,都在此處舉行,形成市集販賣商品農產品,後來有了北宜公路,交易場所轉移到新店,渡船頭船渡也移至道南橋地方,原來的市集便廢棄而成為農耕地。
車路尾:
日據時代,發現庄內山區有豐富的煤礦,因此拓築成馬蹄形彎曲道路,並鋪運煤台車軌道,貫通興福庄。車路尾是小軌道台車起終點的地點,在今之木柵農會大樓對面附近的地方。
馬明潭:
馬明潭這個地名,據說與原住民有關。傳說三百多年前,這裡是一片處處綠意盎然的山林,在美麗潭邊居了一群以打獵為生的原住民。有一天八個朋友相約一起來到潭邊戲水,享受著夏日午後最清涼的活動。正當大家高興的玩水時,突然間,一人大聲呼救,在潭中遠處載浮載沈,同伴們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搭救,不一會兒,這個大家最好的朋友就消失在眼前,同伴們非常難過,相擁而泣,之後就稱此潭為「馬能潭」,意思為「哭」。
根據清朝乾隆年間的族譜文獻推論,當時馬明潭的潭水仍在,直到日本人在明治三十六年(西元 1903 年)開闢木柵路才把它填平,潭水順著溝仔口流入景美溪,並改稱此地為「馬明潭」直至今日,不過現在我們經過這個地方,再也看不到潭水囉!
猴山岳:
猴山岳標高五百五十三公尺,又名猿山,位於二格山系西稜,森林遍佈,在林間漫步,可享受充份的森林浴。步道共兩條,分為猴山岳步道及大成步道,可從指南宮附近進入。山形像猴頭,與二格山、筆架山相連,位在台北市木柵與新北市深坑交界處,北猴山尖也被稱為猴山尾。
溝仔口:
溝仔口是排洩木柵、馬明潭兩地區的水,注入景美溪出口的地方,在現在木柵路一段,辛亥路七段,中港抽水站出口處。民國38年,政府利用木柵天險的地勢,將許多重要機關放在木柵,像考試院、銓敘部、台糖、台電……等都集中在溝子口一帶,目前考試院、銓敘部還有台電的服務所等都還在這裡,台電也有宿舍區在這裡,因此溝仔口一帶現在還是文教區。因為當時人口暴增,地勢低排水又不良,長期受水患之苦。長輩們說,以前溝仔口是非常容易淹水的地方,但是經過整治,現在幾乎已經不會淹水了。
新興:
先民墾拓之初時,是稻熱收割期,從木柵渡溪過十二人,正在柑仔山南面山腳下割稻,突從內彎山坳衝下很多原住民,砍殺割稻之人,其中一人目睹原住民殺來,趕緊將盛稻穀之木桶翻轉,覆蓋全身躲藏在其中,倖免於難,其他十一人都被殺了,後來這裡的人便以「十一命」為地名,至今日仍以十一命稱呼。日據時代編地目時,嫌這個名字不雅,因而改以「新興」為地名,範圍為現在萬興里。
福德坑:
原名土地公坑。坑口有座土地公廟,台民尊土地公為福德正神,故名為福德坑。福德坑本來有台北市第一座大型垃圾掩埋場,現在環保意識抬頭,改為福德環保復育公園。
樟腳:
先民墾拓此地時,現在的木新路三段,生長原始樟林,腳字台語「下」的意思,意思就是在樟樹林下開墾,因而取為地名。今之木新路三段南地勢高,路北道下崙路地勢低窪,以前景美溪邊內陸一處湖沼,雖開墾為水田,仍有很多池埤,雨水滿盈時,看起還像似大湖,有「樟腳內湖」的稱呼。樟腳根據文山區志地名一章的地區名稱看來,實踐國小就為在這個地區。其實這個地區現在仍是低窪地形,最低的地區,就是我們學校附近的忠順街一帶,老師說,幾年前,如果有大颱風,學校也會淹水,還好現在好很多了。
貓空:
先民墾拓此處時,坑底地皮皺折多穴,故取為地名。皺摺地因在澗溝底,由上而下排列著,山水下流,將摺紋石質,沖激許多皺摺孔穴,就是壺穴。壺穴在閩南語中諧音近似ㄋㄧㄠ ㄎㄤ,因此被稱為貓空。有一時期,因地名有貓字,居民將孔穴神化附會說成是貓從山上走下的足爪印。一百多年前福建安溪的張姓家族移居台灣,落腳於貓空進行開墾,慢慢發展成聚落,因為當地居民多以種茶為業,民國六十九年後,市政府規劃為觀光茶園區。
頭廷魁:
先民墾拓定居此處,前方臨景美溪溪畔,原來用「頭前溪」為地名,日據時代,將「前」字以日音唸成「重」字音,故又名「頭重溪」地名。後編地籍地目,將「重」字以日音唸成「廷」字音,台語「溪」、「魁」二字同音,故今之頭廷魁地名由此而來。以前頭廷魁之溪岸地勢低,船舟都靠此停泊,加以陸行商旅亦在會合,曾經熱鬧一段時期,後因溪流北移,熱鬧景況就此沒落。目前頭廷魁整個面積都為台北市立動物園園址所在地。
資料來源:
- 台北城的故事 趙莒玲 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82.6月初版
- 許哲豪〈打光時光寶盒 探索明興里的前世今生〉,原文發表於「明興月刊」2006年8月創刊號第4版文山風情 (馬明潭的地名由來)
- 許哲豪〈文山老地名原味十足〉,原文發表於「明興月刊」2006年11月號第四版文山風情發行
- 貓空纜翠之旅摺頁 台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 劉曉東〈木柵地名內涵〉,發表於《台北文獻》
- 文山區志 文山區公所網站http://www.wsdo.taipei.gov.tw
- 木柵文史工作室 http://mucha.myweb.hinet.net
- 台北市政府網站(文山區各里基本資料) http://163.29.36.87/cgi-bin/SM_theme?page=43795dc8
回上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