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管又稱~南樂、南音、郎君樂等。

        在大陸地區通稱(福建南音)台灣則通稱(南管)。

        南管是一種流行於閩南地區歷史視為悠久的名間音樂,起源並發展於泉州,其溯源最早可至唐代。

        南管樂曲分為以下這三種:

          指:以琵琶彈奏指法為樂曲節奏

          曲:單曲演唱曲

          譜:即清奏譜,為無唱詞

南管主要樂器

上四管

二弦

洞簫

琵琶

拍板

三弦


下四館

四塊

雙鐘

響盞

噯仔

表演

二胡

琵琶

洞簫

 

南管祭拜的神明(孟府郎君)

南管神明

孟府郎君

相傳南管樂神為五代後蜀孟昶,俗稱「孟府郎君」。



據說孟昶通曉音律,並擅製曲,其相關記載見於《舊五代史》。又據《溫叟詞話》所載:「因昶美丰儀,喜獵、善彈,好屬文,尤工聲曲。

夫人心嘗憶昶,悒悒不敢言,私繪昶像以祠。

復揚言於眾曰:『奉此神者,多子。』適宋祖見而問之,曰:『此何神耶?』夫人亦託前言,諱其姓曰『張仙』以對。

帝聞之,即焚香拜祝,傳聞後果生子。

乃敕封為『郎君大仙』,特賜春秋二祭。自是求子者多祀之,迄今不改。」目前臺灣的南管社團,每年仍沿襲舊俗,舉辦春秋二祭,唯為社團間聯誼之便,通常鄰近地區之曲館,多將祭典日期排開,以不在同一天舉行為原則。(

 

北管為17世紀-20世紀中台灣與中國閩南地區流傳廣遠的傳統音樂,歌曲及戲劇表演。這裡面,又影響台灣為最深。21世紀的台灣,北管音樂雖較少有完整性的表演,但是其音樂仍常見於迎神賽會,陣頭,甚至傳統或現代布袋戲表演上。

借用中國北方音樂戲劇元素與官話(就是京劇稱為中原音韻、中州韻的湖廣話)而得名的北管,與使用南方音樂元素的南管互為對應。

閩南語有把調稱作管的說法(比如調門就叫管位)。

一般戲曲界各音樂團體,南管、北管西皮派奉祀「田都元帥」,北管福祿派奉祀「西秦王爺」,每當較勁演出或發生爭鬥,則各奉其神出巡示威。

泉州北管

中國的北管現只分布在泉州,所以又叫泉州北管,泉州的北管只剩下器樂演奏,常用於節慶陣頭(藝陣),主弦是吊規子(京胡)、提弦(提琴;就是殼子弦),崑腔(吹腔)用曲笛(崑笛)伴奏。

2006年5月20日,泉州北管音樂被中國國務院列進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北管神明

台灣說到西秦王爺即指唐明皇──唐玄宗,亦稱郎君爺或西秦王,亦有稱之為孟府郎居。

唐玄宗名隆基,初封臨淄王,當韋后起兵誅中宗後,李隆基起兵殺韋后後,其父睿宗即位,尋嗣為帝。

初時用姚崇、宋璟為相,海內昇平號稱開元之治,後寵倖其子李壽之妃楊太真,及其兄楊國忠,國政日非,終至引起安祿山之變,奔逃至西蜀,由其子肅宗既位,尊李隆基為太上皇。

崩後諡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後世簡稱為唐明皇。

唐玄宗酷愛音律,設梨園,後世乃奉之為音樂及戲班之守護神,尤以北管之福祿泒祀之最虔。

聚英社位於鹿港古蹟古龍山寺廟裡,它的歷史已經有200年歷史

聚英社

(聚老聯青賡雅韻,英詞麗曲譜生平

聚英社的名子是逍遙軒取名

逍遙軒

指譜全集

林虎、林豹、林象所編輯

裡面記載了南管樂曲的指譜

 

 


Copyright (c) 2006 My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myid@myho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