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城隍信仰特色 城隍的功能與由來 城隍爺的介紹 回 首 頁

歷史:
        
鳳邑舊城城隍廟,所奉祀之城隍尊神為鳳山縣城隍,敕封顯佑伯, 奉祀年代始於1704年[1],為台灣歷史上第二悠久之「官封」城隍信仰,僅次於台灣府城隍廟。但直到1718年才於左營舊城外建廟。


清聖祖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鳳山縣衙門始建,遂設草寮祭祀鳳山縣城隍。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鳳山知縣李丕煜有感於「獨城隍缺焉未舉」(鳳山縣志.新建城隍廟記),乃捐俸祿,興建鳳山縣城隍廟,

位於興隆庄北郊(今高雄市左營埤仔頭)。

清高宗乾隆五十一年(1787年),天地會林爽文起事反清,鳳山縣治受戰火之擾,殘破不堪,縣治遷至新城(今高雄市鳳山區),因縣治遷移,鳳山縣城隍廟一度稱為興隆城隍廟;清仁宗嘉慶五年(1800年),

知縣吳兆麟於新城(今鳳山區)鳳儀書院旁另建新城隍廟,而鳳山縣城隍廟因位於鳳山縣舊城,遂更名為鳳邑舊城城隍廟。

鳳邑舊城城隍廟建造完成後,儒學吳策勳於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重修,職員陳大奎於清文宗咸豐六年(1856年)重修。台灣日治時期結束後,內惟李天輝、左營謝耀麟等又於1946年重修。

最近一次大整修於1962年,由地方善信謝耀霖等人捐資,終於在1969年竣工。
 

城隍信仰特色:

位於城隍廟正殿上方,為總數147顆算珠的自問心大算盤,是鳳邑舊城城隍廟之特色。普遍城隍廟宇中,皆供有一副算盤,命名為「自問心」,有開示來廟者所做之事捫心自問之意。

現今,每當城隍出巡時,廟方也將自問心算盤,隨出巡繞境隊伍出巡,以展城隍信仰之特色。

 

城隍的功能與由來:

城隍由上古帝王所祀的「水庸」神演化而來,歷經千年嬗變,逐漸成為城市的守護神。而其神格,也由傳統 的自然神,轉成正直人士死後可當城隍的「社會神」,與各地區民眾的生活產生了不可分的關聯。

明清以來,城隍的地位大為提高,奉祀城隍成為國家官式祭典之ㄧ。明太祖更曾封各縣城隍為「顯佑伯」, 敘正四品。左營舊城城隍原為縣城隍,故出巡時必備「顯佑伯」牌匾,由此可見城隍在官方的地位。

至於民間,城隍神的地位與功能更是無可取代,據考証:清代地方官赴任前,必先至城隍廟參拜報告才入衙 門,審理案件不能決斷時亦到城隍廟膜拜,得到啟示後才來判決;

民間有冤屈、爭訟,都會前來向城隍祝禱訴 苦;如果地方遭逢災變,居民必定大舉奉祀城隍,以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換言之,府縣官是陽官,掌現世 賞罰;

城隍爺則為陰官,位在人鬼之上,鑒照幽界功過,掌本地方陰陽間的各項神務,所有是非冤直,冥冥中 城隍老爺自有算盤。



城隍爺的介紹:

城隍爺是台灣人最敬畏的神,主要是祈求民生安定。

「城隍」二字按字意解釋,「城」為城郭,「隍」是為護城河,因為堅固的城牆是城市所必須的,所以取名「城隍爺」。

禮記禮運篇:「天子大獵八,水庸居七」,大獵乃是歲末天子祭祀萬神之禮,水庸指的是城隍,大獵乃是祭拜八位神明,其中城隍是第七位,這是中國祭祀城隍的開始。

城隍爺和其他的神不一樣,他是許多神的總稱,聽命於玉皇大帝,在府州縣守衛,管轄其區域,雖然是經由任命但也不是永久固定的,城隍爺彼此可相互交換,

或遭到免職,也有缺額的情形,也就是神像雖是一樣,但可彼此交換。

作為城隍爺必須有以下的資格:

1、因溺水而死的水鬼,必須找一替身,才能再度超生,但是若能忍耐三年,不找人代死,也算是功德一件,可以擔任城隍爺。

2、忠良、孝悌、有德之人死後也能成為城隍爺。

3、生前有學問和教養,且從不為惡的人,死後若通過城隍爺考試,可擔任城隍爺。

資料來源:
http://changhua.emmm.tw/index_m.php?ptype=ieb_c&L3_id=113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