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居住過十三行遺址的三群人

十三行遺址十三行豐富的出土文物,對我們理解該遺址主人的生活型態有不小的幫助。根據考古學者所作的研究指出,在十三行這片土地上,曾經先後有三群不同的人在此居住。最早一批人是所謂的「圓山文化人」,他們大約在2,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定居於此,由於遺留下來的文物不多,可能表示居住的時間不長。

  其次,大約在1,800年前,有另一群人遷入十三行,考古學者稱他們為「十三行文化人」,很可能就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他們在這裡居住的時間相當長,至少住到距今大約800年前,前後長達1,000年以上。他們除了留下豐富的遺跡與遺物外,也留下了大量的墓葬。十三行遺址上所挖到的文物,大多數是這一群人所遺留的。

  最後一群人則是清代中葉之後從中國福建渡海來的漢人移民,他們在此建立了一個村莊。

【照片來源由研究團隊親自拍攝】

十三行文化人」的食衣住行

食:十三行人以農業為主要生業,種植稻米等農作物。除了種稻外,十三行文化漁獵也相當發達,他們到淡水河邊採取貝類、捕捉魚類、海中哺乳類,並到鄰近的山區狩獵鹿、山豬、羌、山羊等野生動物,充分利用了河海口及山林的豐富資源。吃完貝肉後,他們多會將貝殼丟棄在同一個地方,形成考古學家所稱的「貝塚」。

衣:由於遺址上發現了史前人用來織布的陶紡輪,可知十三行人應會利用簡單工具來做衣服。但是因為這些衣服埋在地下太久而腐爛,已無法知道它們的顏色和樣式。

住:十三行人住在由木頭架高的屋子裡,藉以避免潮濕,並防止野獸的侵襲,學者稱此為「干欄屋」,而台灣原住民部落也都有類似建築。

  行:十三行人和台灣島內、中國東南沿海以及南洋地區應有密切往來,所以才會在遺址上發現外來的陶器、青銅器、漢人錢幣、琉璃珠等可見''船''的重要。此外,十三行人的工藝技術相當發達,他們不僅會煉鐵,用鐵製作各種生活用品,還拿來和其他族群交換物品;他們也會燒製精美而細緻的陶瓶、陶罐等,閒暇之餘,還會利用陶土製作生動而精巧的人或動物形的陶偶。

  從墓葬看來,十三行人的埋葬方式多是側身屈肢葬,且頭骨多半朝向西南方,可能有某種文化或信仰上的意義,並以陶器、珠飾、金屬器等陪葬。學界對於出土人骨的研究也顯示,十三行人很可能和台灣原住民一樣,喜歡嚼食檳榔、煙草,並常蹲在地上聊天、吃飯。

【資料來源引用整理自維基百科網站】

      

 TOP

【照片來源由研究團隊親自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