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簡報 專題網頁作品
回首頁 公館吃喝玩樂 公館景點 公館逗陣行 研究團隊 公館靈魂人物

 

公館商圈介紹
公館商圈介紹
歷史沿革
公館特色
地理位置
公館願景
 

 

 
歷史沿革

清乾隆時有大批泉州安溪移民入墾此地,墾戶首領乃於此築公館,以徵佃農租榖、防備原住民侵犯,「公館」地名即因此而來。最初的位址與今日大不相同,約於今捷運公館站以南1公里的蟾蜍山山麓。

臺灣日治時期私鐵台北鐵道株式會社興建萬華車站至新店車站的鐵道,即在公館設站,在北方的臺北帝國大學(即今臺灣大學)亦設有水源地一站,兩站不足1公里。戰後台灣鐵路管理局買收此線,成為新店線。1965年新店線廢止、又大台北自來水取水口往上游直潭移動,水源地一名與公館逐漸混淆。捷運系統興建時,本預定於在原新店線水源地車站附近設立台灣大學站、公館車站附近設立公館站。但後來考量兩站過近,故將之合併,更奠定公館取代水源地的基礎。不過今日在捷運公館車站旁,仍留有一棟「水源市場」,以及附近有一條「思源路」與自來水博物館作為歷史的見證。

 
 
台北公館地名由來?
 
「公館」一詞有古代公家所造館舍之意。
現今臺北公館一說為清乾隆時大批泉州府的安溪移民到此,墾戶所設租館,
作為收取田租、處理公共事務的處所,故名公館。
另有一說為清政府在各地所設官署之代稱,專司課稅納糧之職。

臺大公館地區古名水源地,優良學府聚集(臺大、臺科大、師大分部),又是臺北市區通往文山、新店、中永和、市政府、101、基隆等地的重要交通樞紐,自半世紀前就已經是文化重地與交通轉運站。歷經多年發展,此地區早已成為大臺北南區最重要的古蹟所在地與繁榮商圈,不但是南區的觀光逛遊購物的主要地點,也是滿足當地居民生活的平價複合式機能性商圈。

民國四十年代公館為一片農田,汀州路上為萬新鐵路。五十年代汀州路取代了鐵路,東南亞戲院的開幕,成為專播二輪西片的戲院,為青年學子談戀愛的愛情聖地,也因此鄰近水源市場,成為最密集的庶民美食聚集地,各種小吃也進了學子的青春記憶中。七八零年代公館的交通地位日益重要,這一帶商店也越來越多,書店、唱片行、流行服飾、鐘錶照相行、茶藝館….,公館成了小西門町。九○年代,捷運新店線開通,公館捷運站成為整個街區的中心,就更繁忙了。至於新生南路書街及人文咖啡館部份,也因鄰近臺大為供應學生之需求而生,形成特殊的文化。

緊鄰臺灣大學的文盛里內有臺電大樓,曾為本市高樓之首,而著名之耕莘文教院、中華福音神學院、伯大尼美僑小學、南華高中……等,則是里內重要之學術、教育等機構。好聽的故事總是用很久、很久以前做為開場白,關於公館的過去也不例外。遙想當年,前人在拓墾台北時留下很多與農業相關的有趣地名,「公館」也是其一,在大約民國40年代,公館還是一片農田,而「公館」二字最初其實是指地主向佃農收租的辦公之處。
  

古時候所指的公館大約位於現在汀州路三段203巷與羅斯福路四段196巷交叉口附近,後來日治時期曾有鐵道經過,並設有公館車站,直到1965年才隨著鐵路路線一起被廢止。直到台北捷運綠線興建完成,終於又有了全新的公館捷運站,仔細算算,新舊公館站大約相差了一公里的距離。
  

後來到了50年代,東南亞戲院的誕生了,成為專播二輪西片的戲院,還是現在許多阿姨、伯伯們年輕時候約會的愛情聖地呢!公館也因為鄰近水源市場,聚集了許多美食,各種小吃也深深烙印在學子的青春回憶之中。
  

到了70、80年代,公館交通更加方便,商店種類越來越多,書店、唱片行和流行服飾、鐘錶、照相行、茶藝館…等店家逐漸豐富了起來,公館成為了小西門町呢!直到現在90年代,捷運公館站的開通,更帶進大批的人潮。對於很多曾經在這裡度過美好青春的人來說,是許多人心目中的原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