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打造鬍鬚張王國的張永昌心中最感念的人就是突然棄世的父親--張炎泉。
  民國78年時,一場海釣意外讓張永昌頓時失去嚴父,但張炎泉對魯肉飯品質的堅持、對顧客負責、對員工用心的態度,卻成為一顆顆種子,埋在張永昌的心田中,成長茁壯為鬍鬚張料理美味可口的原因。

圖為張永昌雙親張炎泉先生與葉月燕女士
(本圖由張永昌先生提供)

 

大廚指點的料理

  張炎泉原本的職業是木工,但為了養家活口轉行經營魯肉飯的路邊攤生意。因為是半路出家,他比別人更用心去學習食物的烹調技巧,只要客人嫌惡,他一定虛心受教。當時大稻埕酒家、舞廳林立,都是來往商賈聚會談生意的地方,每當晚上十一點過後,這些酒家、舞廳的大廚下班,就會到張炎泉的攤位吃宵夜,同時,指點張炎泉料理食材的技巧,比如:魯肉應該要用最好部位的肉,燙煮到可以用刀切條的硬度,再切長條備用;除豬毛時應該先用火烤燒豬皮,豬皮燒黑時立即泡冷水,再用力刷掉焦黑部份,以徹底清除毛囊組織……,當年的張炎泉只要聽完大廚們的指點,就會在隔天立即改正食材的料理方式,晚上再呈給大廚們品嚐指教,周而復始,張炎泉不但與這些總舖師成了好友,也造就了今日鬍鬚張的美味料理。

 

 

以釣魚鍛鍊毅力和體力

  在張永昌初中時,每逢市場休市,路邊攤也會跟著休息,這時,張炎泉就會帶著張永昌去釣魚。父子倆在路邊攤打烊後即出發,從寧夏夜市騎著腳踏車到內湖大埤(現在的碧湖),大約一、兩個小時的路程。過下塔悠吊橋到碧湖湖畔垂釣處時,天才矇矇亮,張永昌學著父親的動作:綁鉤、上餌、甩竿,有時候則會撒些誘餌(米糠)在浮標周圍,吸引魚群聚集;最後就是集中精神注意浮標變化,感應釣竿任何一絲的晃動,靜靜等待魚兒上鉤。 張炎泉從來不教張永昌釣魚的動作,但張永昌會在一旁默默觀察學習。事實上,釣魚時父子之間很少對話,大半時間只是專注的看著水面浮標的動靜,累了就席地而坐,餓了就拿出自製的飯糰飽餐。 張永昌知道,對父親而言,釣魚是一種樂趣、成就,更是苦悶心情的轉換方式。當年的父親以釣魚鍛鍊毅力和體力,好面對生活的種種難關,直到現在,張永昌還是保有釣魚的習慣。

 

照片在每家鬍鬚張連鎖店內都會展示,以紀念創辦人張炎泉(圖左)
(本圖由張永昌先生提供)

 

高品質的堅持

  「有一次,因為米飯煮得不好吃,父親認為沒有補救的餘地,當場在眾人面前倒掉煮壞的那鍋飯。」張永昌回憶道:「父親從來不讓顧客吃到品質口感將就妥協的料理,就連攤位使用的桌椅、碗盤,父親都要使用最好的白鐵材質。」正因為如此,張永昌巡視分店時,不是先關心營業額、來客數,而是先看店外的人行道有無垃圾、檢查調味罐是否每天清理,醬料盤裡的醬瓜有否新鮮,他與父親一樣,堅持給顧客最好的食物品質。

 

 把員工當寶

   「那時已經是淩晨二點多了,大部份的攤販都已收拾完畢回家休息,阿爸只顧著催促家裡聘請的夥計趕快下班,卻要求我趕緊把碗盅洗完,跟他一起到中央市場買菜,我心裡非常地吃味!」小時候的張永昌常藉口胃疼,以換取父親關愛的眼神。直到張永昌開始經營鬍鬚張,才了解當時父親對待員工的用心,「沒有員工的賣力打拚,哪裡能造就成功的事業!」現在的他照顧自家員工用心的程度比起父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關心員工的競爭力,鼓勵員工繼續深造;他體貼員工的身體健康,職位即使小,他的關心並不少;他憂心員工的婚姻大事,甚至替員工介紹男女朋友、幫忙說媒提親……。


  曾經,張炎泉質疑過兒子擴張事業的野心是「乞丐許大願」,對張永昌進入店面經營,在店內安裝冷氣、洗碗機乃至開放加盟,都持保守意見,但從張永昌回憶父親的言行,我們不難發現父教對他的影響──對魯肉飯口味、品質的堅持,讓台灣出現了第一家足以媲美麥當勞的平民美食。


<參考資料:攤頭仔企業家張永昌、鬍鬚張大學、壹週刊第4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