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安裝flash-plugin

圖示什麼是「版畫」?

         就一般繪畫表現媒材,如水彩、油畫、水墨等而言,藝術家用筆或其它工具直接將顏料或其它材料藉由塗、刷、畫、噴、灑等技法,將創作意像鋪排於紙、布或其他平面物品上,直到藝術家要求的意象、境界表現出來為止。這種表現方式是直接的,而作品是單一的,這類媒材一般被歸類為"直接藝術"。

王振泰老師作品              王振泰老師作品


那到底「版畫」是什麼呢?
         版畫是一種「間接藝術」,而非直接描畫!藝術家利用版材為媒介物,預先在心中醞釀其意象(構圖),選用合適並順手的版種,經由刻製、嘗試、修整,一直到版材能傳達出自己所需要、喜愛的形象(製版)為止,再透過凹、凸、平、孔等印刷技法將意象印製於紙張、玻璃、金屬等媒材上而成為藝術作品(印刷)。版畫的創作就在於原版與其承載物,如紙張、玻璃、金屬…等,雖然版畫無法如油畫、水彩、水墨等直接藝術的表現媒材,可以有立即可見而明顯的效果;但卻也因此,我們可以在版畫創作過程中操作著各種變數!諸如:不同原版製作原理的併用,各式印刷形式的交錯使用、紙張的選擇…等,進而達到版畫家心中要求的理想效果。也正因為版畫它是一種間接藝術,所以往往直到印完最後一版,掀開版畫紙的那一剎那,見到了最終的效果,那種驚喜、訝異,或至於悲傷(假如效果不如預期),都在一瞬間決定,這也是版畫之所以迷人之所在了!

王振泰老師            王振泰老師


        因此版畫具備以下兩大特性:
一、間接性:
       版畫必須利用「版」當作媒介物轉印而製成,不同於直接描繪的藝術創作形式,因此作品之視覺元素必然呈現版材材質本身的特性,例如木刻版、金屬版、橡膠版、絹網版…等材質各異,透過創作者之手,我們便可清楚看到作者藝術性的表達,以及「版」間接印製後所呈現的特殊視覺風貌。
二、複數性:
       因版畫作品由「版」重複印製而成,所以是一種「複數」型態的藝術形式。在印刷技術 上要求每一張作品儘可能的呈現幾盡相同的成果,但又不同於無限制的商業複製印刷產品,版畫作品必需以限量件數的形式製作,每一張作品皆等同原作,具有同等的藝術價值。版畫的複數性特質有利於藝術的推廣與分享,它可同時在不同地點展出以便於更多人觀賞,可同時分享給不同的版畫愛好者,讓人們能各自擁有相同的作品。


       由於版畫的製版材料及技法十分複雜,所以有各種不同的類別與特性。
一、以物質性的版材區分:
       從原版的材料來區分,有木板、紙板、橡膠板、銅板、壓克力板、石板、絲網絹板…等,表現出各種版材粗獷或細膩的特質,如利用木板,可以輕易表現優雅的木紋肌理,在銅板上使用針刀雕刻或腐蝕,可以得到纖細而層次豐富的調子;而在石板上則可以如繪畫般自在揮灑,營造水彩般的筆觸。
二、以製版技法的原理區分:
       有凸版、凹版、平版、孔版、併用版等版種。而由於印製原理、技巧不同,使用的工具與方法也就各異其趣、千變萬化,最能充分發揮版畫的多樣特性。
以下逐一介紹各種技法原理:
(一)凸版版畫(Relief): 通常指著墨或滾墨部位在版材凸出的地方。其表現特徵主要是以「平面」為表現主體。以木 刻木版畫舉例,在印刷時,用油性墨色印刷的稱為「油印木版畫」;用水溶性色料印刷的稱為「水印木刻版畫」。另有紙板、橡膠板、珍珠板、新樹脂板、石膏板、實物板等,都常被用來印製凸版版畫。以木刻製作過程來說;在一塊軟質木材板上,用各式圓口刀、三角刀、平口刀,將版材中非圖紋的部份刻除掉,直到把心中所想要的圖像留下來。然後在這凸出部份滾墨或著色,再覆蓋印刷紙張於版面上,經過壓印或擦印,如此一來板子上的油墨會「倒印」在印刷紙上,此種印刷過程叫做「凸版製版」,所有經由此法印出的版畫都是屬於凸版型的版畫(圖一)。凸版畫給人「簡樸古拙」的感覺,富有感性與靈性。而木版畫是發展最早、歷史最久的版種,印章就是日常生活中使用凸版最常見的例子。(圖二)凹版
(二)凹版版畫(Intaglio): 和凸版版畫正好相反,凹版是指塞墨在版材的凹陷部份。凹版的版材通常以銅板為主,還有鋅板、鋁板、壓克力板、紙板…等。凹版版畫,製版方法可分「直刻凹版畫」和「腐蝕凹版晝」。
        直刻凹版畫是直接用雕凹刀、尖筆、針筆等工具,在版材上直接刻劃線條或痕跡,然後將油墨「塞塗」進入這些凹痕裡,使用寒冷紗擦拭乾淨凸面多餘油墨,然後覆蓋印刷「濕紙」,經壓印機壓力轉印出來,此法稱為直刻法。凹版的雕凹線直刻法使用專用的雕凹推刀,是一種非常艱難的凹版技法,很難仿印,因此最常被使用在鈔票或有價證券圖案的印製上。(圖三)
腐蝕凹版畫則是藉助化學酸液(如硝酸、鹽化第二鐵)來腐蝕銅板或鋅板,版的背面要用防腐蝕劑保護處理,畫面則用針刀先輕刻纖細的線條,裸露出金屬的部份再用不同強度的酸水搭配長短不同的腐蝕時間,經多次反覆腐蝕後在金屬上製造出深淺不一、層次豐富的明暗調子,再經由塞墨、拭墨、上壓印機印刷而成。凹版畫給人纖細又敏銳的感受,通常以「線」為表現方式。(圖四)
(三)平版版畫(Lithography) : 平版版畫是指著墨部份在版的表面部分,著墨部份和非著墨部分並沒有高低的差別,而是在平面版上利用「水油相斥」的原理,使有圖紋部份保有一層可以吸收油墨的油脂,而無圖紋的部份則保持一層可吸收水份的膠膜。因此在版面滾上平版油墨之後,有圖紋部份便會排斥水份而吸收油墨,無圖紋部份膠膜水份則排斥油墨而形成抗墨作用,如此有圖紋部份會被印出來,而無圖紋部份則會空白,這就是平版的基本原理。(圖五)
       平版畫往往被稱作"石版畫",這是因為以往版畫家多用石板作版材之故。西元1798年由德國劇作家席尼菲爾德Alois Senefelder (1771-1834)無意中發現「水油相斥」的原理可以用來印刷,進而成功發展出平版印刷術。平版畫所用的版材,以石板和鋅、鋁加工板為多。現代的彩色照相平版印刷速度快而數量大,被大量用來印製報紙、書籍、海報、傳單…等(圖六)。因為古典石板的重量、體積和價錢問題,現代平版印刷已多用重量輕而板身薄的金屬板,如鋅板或鋁板所取代,而傳統的石版印刷技術則被版畫家所保留沿用。
(四)孔版版畫(Serigraphy): 指凡是圖紋部份呈「漏孔」者,並利用這種方式印刷者均稱孔版版畫。即有漏孔的版材上,油墨通過漏孔被刮印到版下的紙張上,這種「透過式」印刷,因給墨裝置在網面之上,而紙張是放在網面之下,並且用橡皮刮刀印刷,作品是正面性圖紋,這是與凸、凹、平三種版式所印的反面性圖紋(左右相反)最大也是不同之處。一般習稱的「絹印」就是孔版印刷。衣物、布旗或飲料鋁、鐵罐上的印刷,常常是孔版印刷的應用。(圖七)
(五)併用版(混合版): 併用版是指作品在同一版種內使用不同技法之表現(如:直刻+蝕刻),或是不同版種的技法併合、混用(如:凸版+平版),以及採用更多樣性、複雜化的媒材與形式表現,進而擴張版畫原有創作範圍以外的領域,如單刷、影印、電腦、噴墨、立體版畫…等。王振泰老師簽名
         版畫家通常會在完成並認可的版畫作品上親自簽名編號,以確定版畫的價值。按照國際慣例,試版(英文Artist Proof 簡寫AP或A/P“藝術家試版”)和原作都需簽名。原作用一個分數來表示。分母代表總共印了幾張,分子則代表印刷次序。如整套版的決定張數為50,則在印出之五十張版畫上,依次標明1/50、2/50……49/50、50/50的記號。通常作者會以鉛筆簽名,號數簽在畫面左下角的空白處,中間簽上標題,右邊則簽上作者姓名與製作年代,以示負責。(圖八)
        在現代版畫創作環境中,藝術家有時並不須掌握版畫製作的技術。藝術家只需透過與專業的版畫家合作,同樣可以將其意象透過版畫這個媒材展現在觀賞者眼前。現代的版畫工作室多能提供這樣的合作模式,也提供一般大眾學習與認識版畫的場合。(圖九)
        版畫家同樣利用不同的美術元素,如:色彩、肌理、構圖、空間..等創作版畫,其藝術價值是無庸置疑的。觀賞版畫和觀賞其他藝術作品一樣,在時間從容跟心情放鬆下,通過視覺和心智、情感去接觸畫作,細意品嘗,才能洞察藝術家賦予其作品的諸般韻味,以及領略當中內容主題動人之處。(圖十)

彩色油性四版四色橡膠凸板畫

圖一:彩色油性四版四色橡膠凸板畫,作者王振泰。

日常生活中使用凸版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印章

圖二:日常生活中使用凸版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印章。

 

千元大鈔上這五個小孩就是用雕凹線法刻製

圖三:千元大鈔上這五個小孩就是用雕凹線法刻製,用放大鏡觀察,可以看見油墨是挺立在紙張上的,因此摸起來有沙沙的感覺。

細點腐蝕銅版畫

圖四:細點腐蝕銅版畫,作者蕭達憶,王振泰收藏。

彩色平版畫

圖五:彩色平版畫,具有繪畫般的效果。作者王振泰。

現代的彩色照相平版印刷

圖六:現代的彩色照相平版印刷速度快而數量大,被大量用來印製報紙、書籍、海報、傳單。

民安國小原住民活動彩印孔版T恤

圖七:民安國小原住民活動彩印孔版T恤,王振泰設計。

版畫完成後標準的簽名樣式

圖八:版畫完成後標準的簽名樣式。

水彩大 師李焜培 老師繪版

圖九:水彩大 師李焜培 老師繪版,王振泰印製的彩色石版畫作品,王振泰收藏。

趙國宗 老師彩色孔版畫作品

圖十: 趙國宗 老師彩色孔版畫作品,王振泰收藏。


現代版畫

          在四十年代前,是屬於民間流傳的「民俗版畫」;五十年代的到來,由於西方思潮的衝激與影響,台灣畫壇掀起了一股現代藝術運動風潮,而現代版畫藝術就從「中國現代版畫會」開始了,其創作打破了以往傳統版畫侷限插畫及宣傳性格,形成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在思潮共振中,邁進時代精神的探討。
現代版畫共可分為四個階段來說明:
一、萌芽時期(1945~1956):風格上以寫實主義,追求木刻的黑白對比。台灣光復初年,部份活躍於抗日期間的大陸木刻畫家來到台灣,以寫實的態度表現社會低下層人民生活面,運用媒材含木刻版畫、速寫、水彩等,如朱鳴岡、黃榮燦等為代表人物。而「二二八事變」後除黃榮燦、陳庭詩留台外,其餘為自保均撤離,使當時可能延續的木刻藝術,又告中絕。
二、成長時期(1957~1972):具東方內容、西方表現形式為內涵,並有木刻以外版畫創作。因受國際美術潮流影響,掀起的現代藝術運動,不少年輕藝術家主張表現自由,強調個性,不再侷限題材。先於1958年成立之「現代版畫會」早期以凸版拓印方式為主,但對於新材料之使用仍不足。在獲得國際間榮譽獎及許多畫家相繼加入,且於1970年組織「中華民國版畫學會」共同推動版畫藝術,對我國版畫藝術之推廣及發展具實質的影響。
三、發展時期(1973~1982):以絹印技法結合科技,另金屬凹版及石版畫亦多。1973年春旅美畫家廖修平回國傳授現代版畫,除於大學開設相關課程 外,並到處講習,逐漸喚起社會大眾的注意,加上坊間工作室成立、報章雜誌不斷報導,現代版畫就在國內生根茁壯。其後又有「十青版畫會」利用各種版種技法和照相併用技法,開拓其表現領域。雖部份版畫家擅長於銅版畫創作,另一批中堅畫家卻支持著木刻創作,使這些版畫行成了明顯的地方特色與鄉土情懷。
四、繁榮時期(1983~):除基本版種外,有混合技法、現成物拼貼及電腦影像處理輸出品。在經濟起飛後,我們以自身經濟力自1983年開始辦理「中華民國國際版畫雙年展」。是亞洲最大的國際版畫展並吸引多方藝術家前來。

GO TOP

註:參考資料 台灣大百科全書,文化新莊第二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