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輪餅介紹


車輪餅的由來(1)


 
清朝乾隆年間,洋河鎮有個三巧酒店。店門兩邊貼著”善做淮北面點”巧做江南佳看"的對聯。
 有一天,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經泗陽,他和一位大臣喬裝闊佬到洋河私訪
 看三巧酒店門口那副對聯,心裡頗為不悅:「哼!小酒店有多大能耐,竟敢誇此海口! 」
 乾隆進店,別的不吃,叫店裡師傅按照他乘坐的車輪模樣做個餅,還要「金黃酥甜咯吱響,好看好吃又好聽!
 乾隆本是故意出難題的,沒想到一會工夫,車輪餅真的做好送到桌上。
 乾隆夾起一塊,左看右看:金黃溜圓,非常美觀;用嘴輕輕一咬,酥甜香脆,十分可口;細細咀嚼,咯吱吱響,甚為悅耳。
 這時乾隆帝才轉怒為喜,從心裡佩服三巧酒店人巧心巧手巧,名不虛傳
 詩興大發,忙叫巧姑娘取來文房四寶,揮動御筆,龍飛風舞地題詩一道:洋河有餅若車輪,香脆酥甜妙化神。
 莫道京華糕點好,品來不及此奇珍。一經御筆品題,頓時聲價百倍。

 從此“好看好吃又好聽” 的洋河車輪餅,代代相傳,遠近聞名了。
 後來經傳人帶到台灣,在台灣發揚光大,成為了現在風靡台灣的車輪餅。


車輪餅的由來 (2)


 車輪餅是一種常見於台灣街頭的車輪狀點心,在大街小巷都很常見,也是許多大台北夜市攤販固定販賣的一種小吃。其實,車輪餅是一種在日據時代從日本引進的傳統美食,原名為今川燒,在台灣一般來說稱為紅豆餅或車輪餅。

 在日本,車輪餅隨著地域而有不同的稱呼。在關東主要被稱為「今川燒」或「二重燒」,在關西與九州地區則常稱之為「回轉燒」。另外還有「大判燒」、「太鼓燒」、「太鼓饅頭」等不同的稱呼。
日本的「今川燒」有三種不同的來源說法。
 第一種是在江戶時代中期安永年間的今川橋(今為神田橋)附近的小店所出售的一種烤和果子,隨後便以附近的橋名命名。
 第二種被認為是在戰國時代武士家族今川氏的大名。
 第三種則是更稀少的說法。傳說古日本源義經的大將弁慶在一次受傷後至一戶民家療傷,隨後弁慶為了感恩那戶民家的舉動,便把自己隨身的軍樂器銅鑼送給他們。不料這戶人家突發奇想,把銅鑼當模型、烤麩拿出來賣。後來幾經改良,到江戶時代後期,逐漸出現用蛋、麵粉、砂糖做外皮、中間夾紅豆餡,類似今天的銅鑼燒。 這就是銅鑼燒的前身。
 但目前普遍認為來源名稱是來自於今川橋,也就是第一種說法。
 其餘名稱也各有不同的典故。例如之所以叫做大判燒,是因為江戶的錢幣叫做「判」,而紅豆餅的形狀就像一個大錢幣,所以此名才從江戶時代流傳下來。
 隨後由銅鑼燒演變成車輪餅,因製作速度較銅鑼燒快上許多,在第2次世界大戰前還保留為傳統紅豆餅(車輪餅)的形式。戰後則出現了鯛魚燒此種較豪華的類型,傳入台灣的則為車輪餅的形式。
 雖然「紅豆餅」裡面不一定包紅豆?,也沒有知道人何時開始為何要管它叫做紅豆餅,也有人叫它「車輪餅」。不過也聽過另一個有趣的名字,或許比紅豆餅更適合,那就是「銅共啊餅」(請用台語唸,意思是被打扁的罐頭)。

 日本街頭販賣的今川燒以紅豆餡、白餡(菜豆去皮後打成的餡)、豆打餡(毛豆餡)與卡士達奶油餡等傳統甜餡為主。近年來除了最出的紅豆及奶油的傳統口味外,日本及台灣也發展出許多新式的口味,如巧克力、抹茶等。


傳統紅豆/奶油車輪餅


【材  料】

全蛋

100公克

細砂糖

30公克

2公克

牛奶

100公克

100毫升

低筋麵粉

160公克

中筋麵粉

40公克

香草粉

6公克

泡打粉

3公克

沙拉油

30毫升

紅豆餡/奶油餡

適量


1.將蛋置入鋼盆,用直型打蛋器以順時針方向攪拌至砂糖完全融化,加入牛奶拌勻後,再倒入水拌勻。
2.將低筋麵粉一起過篩後重複作法1,再加入沙拉油充分拌勻。
3.接著靜置60分鐘後,即為傳統餅皮麵糊。
4..將烤模放在爐上以小火預熱後,再用毛刷塗抹上一層薄薄沙拉油,將傳統餅皮麵糊略拌後倒入烤模的凹槽內(約6分滿),再用桿麵棍旋開麵糊,然後待麵糊冒出孔洞稍膨脹後,即可填入適量奶油餡。
5.再倒麵糊至另一個凹槽內(約5分滿),等麵糊呈形即為底部,再用尖錐挑起作法1,快速蓋在底部上面,以小火繼續燒烤,一面烤約2分鐘後再翻面烤至上色,至餅皮完全離模即可取出。


楊家車輪餅製作影片

以上車輪餅做法是於網路上搜尋而來,與楊家車輪餅做法毫無關連
因為楊家說他們都是經驗傳承,所以以下附上他們實際製作的影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