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會館

名稱 中華會館
地址 台東縣台東市大同里中正路143
簡介 昭和元年(1926) 6月,台東與花蓮地區華僑,合組花蓮港中華會館,下設台東、玉里等支部。昭和2年(1927)7月16日,台東地區華僑在劉洋、鄭品聰、鄭振貴、余仕翰、 陳其要等人倡議下,脫離花蓮會館,成立台東中華會館,接受台北中華總會館的領導(台灣中華總會館 1937:146–150),昭和6年(1931)4月中華民國在台北設立領事館後,改受領事館指揮。

台東中華會館成立之初,會員共有115 名,會址設在台東街寶町(今台東市中正路143號),並有自己的會館建築,建築資金在地華僑出錢出力,其中會員陳務☉係一勞動者,將全部財產五百元捐出, 作為會館建築之首倡,為特有之創舉,曾受總會館之褒獎有案,亦為台東中華會館特殊歷史之一(台灣中華總會館 1937:150)。會館主要任務是團結華僑力量、聯絡華僑感情、增進華僑福利、辦理華僑公益事業及慈善救濟等,台東中華會館並設有同鄉會,提供鄉親無力 謀生者食住問題,遇有鄉親生病或失業者,除延醫治病及介紹工作外,更給予精神鼓勵(陳顯忠 1994:63),昭和11年(1936)台灣中部大地震時,台東中華會館亦募集六十多元賑災。

台東中華會館以福建籍華僑為主,尤其是福州地區華僑,廣東人幾無參與。在會中較為活躍的有鄭品聰、劉姜、劉洋、林劍鋒、鄭振貴、余仕翰、鄭和尚、陳康、鄭注深等人,他們熱心會務,輸力輸財,或代表台東會館參加全台華僑代表大會,或為中華總會館贊助員。
 

昭和12年(1937)七七事件發生,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日警嚴密監控在台華僑,發生所謂「中華會館事件」,12月起,在日本警務官小林松三郎指揮下,首度對各地中華會館及直屬支部共30餘處,展開大檢舉,昭和14年(1939)5 月,第二次大檢舉,兩次共逮捕華僑400多人,凡中華會館的幹部及代表,皆在逮捕之列,他們被集中在淡水、中港等地,予以嚴刑拷打,迫其承認參加參加抗日救國組織(李汝和 1971:56 , 花松村 1996:93)。台東華僑被捕的有鄭品聰、孫 全英、劉洋等多人,其中被囚在獄中遭酷刑而死的有鄭振貴、陳其要、張和光、陳紹安、鄭相官、陳伯盛、張國平等7人(台東縣文獻委員會 1960:79 )。戰後台東華僑因被捕傷亡而獲內政部表揚的計有:抗日志士鄭品聰、劉洋、黃華山、宋本梨、劉元基、翁贊祥、吳大竹、林嫩仔、孫建國等人以及抗日烈士黃阿 書、蔡郁齊、陳紹安、郭茂寶、余仕標、孫全英、鄭相官、陳伯盛、陳其要、張和光、鄭和尚等人(翁贊祥 1986)。

中日戰爭期間的大檢舉行動,使台灣各地中華會館成半封閉狀況,台灣總督府加強控制華僑,利用親口華僑容建鄰、黃煥德等人,發起「新台灣華僑新民總會」成立運動,昭和13年( 1938 )2月舉行全島華僑大會,會中決議支持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解散中華會館,另起「新台灣華僑新民總公會」,隨後在台灣成立38個新民公會(吳文星1991:106),台東中華會館遂為新民公會取代。

民國34年( 1945 )8月,日本戰敗投降,台灣華僑新民總公會隨之解散。戰後於中華公會已喪失其時代意義,民國35年(1946)8月,奉命改為台灣建設協進社(許雪姬1997:119),台東中華會館改組為台灣建設協進社台東分社,以協助政府促進地方建設為任務,但因業務不振,二、三年後即名存實亡。

對台東的

重要性

日治時期,由福建華僑倡議興建,在當時,團結華僑力量、聯絡華僑感情、增進華僑福利、辦理華僑公益事業及慈善救濟等即以會館為中心;並因中日戰爭期間日軍嚴密監控在台華僑而發生「中華會館事件」;故中華會館在日治時期具有其特殊之歷史意義,可為上述歷史事件之見證,具保存價值。
出處

台東縣歷史建築清查與電腦建檔計畫案 結案報告

網站資料:台東社教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