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動畫   話說從頭   計畫簡報   網站地圖   

常見方式

 

 

道─墓傳奇道─殯葬業道─五股墓道─造墓者道─入墓者道─墓怪客
話─生死觀 
話─殯葬儀式 
話─埋葬方式 
[常見方式] 
[特殊方式
[環保方式] 

 

常見埋葬方式

土葬

    土葬是我國古代通常的喪葬儀式,不僅僅是漢族以土葬為主要代表,古代匈奴、突厥、回紇、苗族等少數民族,均以此為主要葬式。方法是用棺木盛屍,挖葬穴, 深埋土中,以土丘為標記。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歷來強調「入土為安」,認為人死後埋葬於土中,是使死者靈魂得以安息的最好所在,由於死者身份各不相同, 土葬又有不同級別不同規格的葬式。身後的土葬規格,則依官品比降,官位越高,佔地越廣、墳也越高。可見土葬在我國歷代,是階級與階層差異的社會標識。此外土葬的方式也因各民族的文化習俗不同而有異。漢民族在「入土為 安」的觀念支配下,視掘墳、移屍為對死者的不敬或褻瀆;有的甚至為捍衛祖墳而與人爭鬥,直至傾家盪產、付出性命、苗族中卻有對死者採取多次「復葬」的方法,即一次土葬後,待棺木朽爛再備新棺,裝骨復葬,俗稱「翻屍」,直到屍骨全部化土為止。瑤族中也有三年內舉行復葬的習俗。

火葬

    

火葬在我國,先行於少數民族中。《墨子.節葬》載:「秦之 西有儀渠之國,其親戚死,聚薪柴以焚之。」《馬可波羅游記》中亦有對京、冀、晉、江、浙、巴蜀等地區「人死焚其屍」風俗的記載。這與漢代以後,佛法東移,印度僧侶盛行火葬習俗也隨之傳來有關。唐、宋民間已有不少人奉行,尤其是中原地區,在宋代時火葬習俗幾成民風。火葬的禁與行,在中國傳統上是有爭論的,深受正統儒家說教影響的漢民族,從來視火葬為異端。漢代以前,朝野官民之間均將焚屍作為最大恥辱和最嚴厲的刑罪之一。事實上,不僅僅是佛教地區才盛行火葬,也不光是佛法東移的緣故,它的出現和盛行與漢民族內部的生活方式、生活條件、宗教信仰,以及倫理價值的整體變動密切相關。盡管中國歷代政府對火葬仍然視之為喪倫滅理的行為而加以嚴禁,但在民間,由於經濟、方便、衛生等原因,儒家所謂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古訓,就變得不那麼具有約束力了,更何況較少受到儒學影響的許多少數民族,如拉祜族、藏族、土族、納西族、裕固族、鄂倫春族、羌族等,均有相沿至今的火化習俗。

火葬用的棺材。             骨灰罈。

 

複合葬

    採用多次重複葬埋死者的做法。裕固族的亞拉格家和賀郎格家等部落,當人死後,先將死者的屍體、衣服和生前所用之物抬到火化場一起火化,二三天後,親屬將全部骨灰倒入白布或紅布袋的,連同其他金、銀首飾、雜物一起,挖坑埋葬。這是先火葬後土葬的複合類型。西藏墨脫地區門巴族將死者先埋葬一年,然後掘出火化,這是先土葬後火葬的複合類型。凡有火葬習俗的民族或地區,往往採用先天葬後火葬,先土葬後火葬,或先火葬後土葬的複合葬式。

 

資料來源:殯葬資訊網、台北縣殯葬資訊服務網

 

臺北縣立五股國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