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町媽祖廟(台北天后宮)

 

 

1)地名的由來


  「台北天后宮」位於西門町成都路上,前身為「艋舺新興宮」,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當地俗稱「艋舺新興宮」(3)。在馬關條約簽定之後,滿清將台澎割讓給日本,1937年爆發中日戰爭(蘆溝橋事變),日本政府發起皇民化運動,設立日語家庭,並要求廢止台灣寺廟,改奉祀日本神明。在1943年(昭和十八年)日本政府以開闢防空道路為由,強制拆除新興宮,當時信眾將神像及神器暫安奉於龍山寺後殿,艋舺地區的精神中心新興宮暫時走入歷史。1948年農曆61日,信徒將暫時寄人籬下的天上聖母神像從龍山寺迎接出來,改供奉在成都路北側近西寧南路口的「弘法寺」,並將弘法寺並更名為新興宮。後來配合天上聖母尊稱及台北市改制院轄市,而更名為現在的「台北天后宮」。

 

2)興起的原因


  「台北天后宮」鎮殿媽祖是由大陸奉迎而來,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在清朝時期,淡水河與沿岸市街發展關係相當密切,回溯台北盆地的拓墾歷程,當時先民渡海來台時,因對環境不安、生活不易的恐懼,多會隨身攜帶原鄉信仰的神像以保平安。在清領時期,船運對於平民生活相當重要,因此,碼頭邊常聚集為鬧市,寺廟亦隨之興築在河港邊,在民間信仰裡,多敬奉媽祖為行船人之守護神,因此,各地的港口多建有媽祖廟,其廟口朝向河對岸的山頭,一方面與風水有關,另一方面也護佑行船者平安。

 

  照明朝傳說的記載,媽祖林默娘除了自小虔誠禮佛外,並精通法術,具有驅邪治病的神力,所以被稱為「龍女」、「神女」或「通賢靈女」。除此之外,媽祖也有閉著眼睛移出元神去救人於海難的能力,所以航海的漁民、經商的船商、渡海的移民都將媽祖視為海上的守護神。因此,以船隻往返各地經商貿易的艋舺地區,便興建了守護行船人安全之媽祖廟。


3)演變與發展

 

  1746年(清乾隆11年):新興宮肇建,主祀天上聖母(媽祖) 
  1943年:新興宮遭拆除,天上聖母神像移奉龍山寺。
  1948年:以弘法寺作為新廟址,於當年農曆61日入廟奉祀 
  1952年:更名為天后宮。
  1959年:天上聖母千年聖誕紀念日,由信徒捐錢出力,重建廟宇 
  1985年:主、偏殿及玉皇殿陸續完成

  台北天后宮入口處龍邊宮內現置有靈鐘一座,是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由大陸江蘇省無錫縣鑄造,鐘上鑄有「艋舺新興宮」、「佛日增輝」、「法輪常轉」、「乾隆壬子年」、「無錫良冶許四房元和造」等字樣,可見清朝建廟之時其名即為「新興宮」。目前台北天后宮仍留下「弘法寺」精緻的石佛雕像,而弘法寺屬於真言宗的高野派(4)。新興宮剛遷進弘法寺時,本無供奉弘法大師,後因信眾受到弘法大師托夢,因此將其奉祀於左側殿。從民國六十二年(1973年)以來,日本高野山金剛峰寺及東京別院每年十月到十二月間都輪流派遣高僧到台北天后宮,舉行朝聖禮佛法會。台北天后宮的主神是媽祖,陪神是弘法大師,全台只有台北天后宮有供奉弘法大師,因此遠從日本而來的觀光客非常多。

 

 

 

 

 

 

 

 

 

 


3:「艋舺媽祖宮」,與「龍山寺」、「祖師廟」並稱清領時期艋舺三大廟門。

4:真言宗是日僧空海所創的日本密教宗派,又稱「東寺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