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湖歷史

十七世紀西班牙、荷蘭人占領台灣北部後,積極進行北海岸陸號的調查,從淡水經萬里瑪鋉,翻越山

嶺,跋涉石礫、礁岩海岸,再轉內陸經白米甕至港口。這一段險峻的海岸,正是大武崙區外木山地區沿

海。在一張1645年荷蘭人繪製的古地圖上,木山澳仔標示了「煉鐵炭灣」,推測這一區可能是基隆最早

開採的煤礦。

 

清朝移民來台的漢族,即沿此古道,從西邊淡水、金山、崁腳各地艱辛跋涉,部分停留在大武崙外木山

區沿海灣澳,形成聚落;另一方面,亦有自東邊的宜蘭而來,在此落腳。

 

清代設有外木山庄,日治時期沿用此名,緊鄰內陸的「內木山」和「大竿林」,這郊外三庄在昭和6

(1931)年合設為「外木山區會」。民國35年將基隆北部區會合併為安樂區與中山區,但當地人仍普遍使

用日治時期的舊地名(基隆市安樂區公所、營造大武崙的地方魅力與社區美學,2003)

 

情人湖的老地名叫大陂、釣魚坑或五義碑,因常有人到此釣魚,同時有六道小溪插入湖中,因而得

名。1969年,救國團基隆團委會總幹事陳正雄在五義碑旁舉辦千人露營活動時,因此地環境優美而為之

改名為「情人湖」,開始推廣觀光遊憩(陳世一、山海漫遊:基隆自然步道初探,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