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鳥

俗稱:釣魚翁,又名魚狗,

這種鳥喜歡在河畔的土堤築穴巢,但是河堤現多以水泥所砌成,翠鳥已不易找到繁殖下一代的場所,所以數量愈來愈稀少。

    翠鳥是一種專門吃魚的鳥類,牠抓魚的技術可是一流的,通常我們在河邊看到翠鳥時,牠總是站在凸枝上,望著水中悠閒的魚兒,伺機對準目標以後,整個身體像顆炸彈似的往水裡衝,反應較慢的魚兒就成了牠的美食了。

    翠鳥的特徵除了羽毛藍藍亮亮、尾巴短短的之外,還有一張粗粗長長專門用來捕食魚類的大嘴巴,其中最特別的是母翠鳥的嘴巴有一抹鮮紅的顏色,就像愛漂亮的女人擦了口紅一樣。

白鶺鴒

俗稱:牛屎鳥

白鶺鴒,身長18公分,嘴腳黑色,頭頂、背部、喉部及尾均為深黑色,其餘部位羽色潔白。全身黑白兩色,顏色分明,非常醒目。臉純白,沒有過眼線,又稱為白面白鶺鴒,以別於過眼線白鶺鴒。過眼線白鶺鴒具有明顯的過眼線,是白鶺鴒的另一亞種。喜歡在靠近水邊的開闊草地或馬路上遊蕩,走路時常以小碎步疾跑,走走停停的,見了人也不大想迴避。

鶺鴒科鳥類在飛行的時候,喜歡在振翅之後略作休息,等身體下降到某一個程度時再繼續鼓翼,使身體上升。這種收翅和鼓翼交替運用之下,便形成了像波浪般的飛行路線。而白鶺鴒自然也承襲了這個傳統,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在空中行進。

  白鶺鴒有著集體過夜的習性,而且絲毫不避諱人們的干擾,像台北市仁愛路國父紀念館附近和基隆市愛三路東岸停車場的桄榔樹等,都有成千上百隻白鶺鴒在晚上棲息的記錄,牠們可說是一種平易近人的鳥類呢!

台灣藍鵲

俗名長尾山娘或長尾陣

棲息環境:台灣藍鵲的活動範圍在低海拔山區,因其具有不怕人的特性,常可見牠們在山區的人家或小型村落,以及經人工開墾的竹林、果園、農地等地區活動。常在闊葉林區或次生林地帶棲息,由於體型大,在飛行時僅作短距離移動,常見一隻接一隻的滑行過山谷,並發出金屬般「ㄎ一ㄤ、ㄎ一ㄤ」的鳴叫聲。

覓食行為:台灣藍鵲的食性廣泛,能攫捕蛇、蜥蜴、鳥等較大型的食物,亦會啄食毛蟲及各種昆蟲,植物的果實和廚餘剩飯也都是牠們取食的對象,木瓜最為喜愛。

社會行為:其社會行為亦相當複雜,同群藍鵲間有相互乞食和理毛的行為。牠們也會共同合作抵禦掠食者的威脅,對於生殖期間闖入築巢區的人類,也會肆無忌憚的發動攻擊,直到威脅消失為止。

繁殖:多營巢於大樹的樹梢,以樹枝、細籐和雜草築成碗形的巢,每巢通常有4-6個橄欖綠帶有濃褐色斑點的蛋,孵卵及育雛通常由親鳥及同群的其他成員共同參與,形成一種育幼幫手制度(helper at the nest system),較常見的例證是一對親鳥在前一季養育的子女,長大後繼續留在巢邊協助父母養育弟妹,使親鳥在育雛時更加順利。

黑尾鷗

(學名Larus crassirostris

是一種中型海鷗,身長大概45公分,翼展大概126至128公分。群居於東亞地區,當中包括中國日本韓國,也會到阿拉斯加北美洲東北部分一帶漂泊。

黑尾鷗長有黃色的腳,鳥喙末端上有紅色的斑點,繼以黑色環帶,腰尾白,冬季頭頂及頸背具深色斑。幼鳥多沾褐,臉部色淺,嘴粉紅而端黑,尾黑,需要四年才羽翼豐盛達至成長期。正如名字所說,牠們擁有一條黑色的尾巴,並會發出像貓叫的哀怨叫聲,所以在日本被稱作「海?」,在韓國則為「?鷗」。

黑尾鷗的主要食糧為細小的魚類軟體動物甲殼類海產與其內臟。牠們經常跟著船隻與漁艇覓食,也會從其他海鳥偷取食物。每年四月中旬,黑尾鷗會連群結隊地築巢,在六月上旬會生兩至三隻蛋,孵卵期為 二十四天。

黑鳶


俗名:老鷹(來葉)
學名:Milvus migrans
英名:Black Kite

體長約55公分,屬於稀有留鳥。

全身大致為黑褐色,頭和腹部有淺褐色縱斑,翼長而窄,初級飛羽的基部有明顯的白斑是最大特徵,尾羽大約成凹狀似魚尾,腳呈灰褐色。常棲息在海岸或山坡地樹林中,常常幾隻一起出現曠野,海岸、水庫、河口的上空,喜歡在空中盤旋觀察地面的獵物像小鳥、魚類、小動物及動物屍體來當做食物。

大冠鷲

 

體色為黑到深棕色,胸腹有白色斑點,頭頂有羽冠,嘴、腳、腳趾黃色,飛行時翼面下接近末端的白色翼帶及尾羽白色橫帶是最大的特徵。由於分佈範圍廣,體型及羽色變異頗大,體長41-76 cm,體重420-1800 g,翼展123-155 cm。台灣亞種體長70 cm。
生態:
普遍之留鳥,多見於2400公尺以下之範圍,常於天候晴朗,上昇氣流旺盛的時候緩慢於空中翱翔,並發出嘹亮之忽、忽、忽溜、忽溜長鳴,嗜食蛇類,故俗稱蛇鵰,是台灣目前大型鷲鷹科中數量最多者。
食物與獵食方法:
主要以爬蟲類為食,特別是蛇。也吃鼠類及鳥類。通常在森林邊緣的突出棲枝上等待地面上或樹叢中的蛇類出現,然後短距離的飛撲獲取獵物。
繁殖:
3-5月繁殖,可觀察到帶著鳴叫聲的成對盤旋、波浪狀飛行、提供食物以及頭為下壓,翅膀拱成圓弧抖動等展示行為。營巢於7-12公尺的樹上,由雌雄鳥共同搭建,以樹枝為材料。產卵1顆,雌鳥孵卵,約35日孵化。幼雛身被白色絨毛,由親鳥共同餵食。育雛期60天。

八色鳥

又名八色鶇,藍翅八色鶇,也有清明鳥之稱

英文名: Fairy pitta

學 名: Pitta nympha(Temminck & Schlegel)

分 布: 八色鳥在台灣為稀有的夏候鳥。在大陸華中地區,如安徽、河南、江蘇等地、日本、韓國及台灣等地繁殖。而婆羅洲、大陸南方及越南等地則是八色鳥的越冬區。

簡介

八色鳥Pitta nympha)是屬雀形目(Passeriformes)八色鳥科(Pittidae),本科共有 32 種,只有在東半球熱帶及亞熱帶的森林中才看得到牠們美麗的身影,主要分布東南亞,但有部分種類分布非洲、澳洲、新幾內亞、印度、大陸、日本及台灣等,台灣只發現有八色鳥一種。八色鳥名列亞洲鳥類紅皮書之瀕臨絕種的生物,也是政府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將八色鳥列為珍貴稀有之保育類動物。

形態特徵

八色鳥名字的由來,是因牠的羽毛有八個顏色,分別為綠色、藍色、黃色、栗褐色、乳黃色、紅色、黑色、和白色。 身長約 18-20 公分,雌雄外形相似。翼長約 12 公分。額至後頭栗褐色,頂上黑色;背部暗翠綠而有光澤;小覆羽、淡藍色而有光澤;尾羽黑色,末端暗藍色,眉斑乳黃色,延至後頭。過眼線黑色,甚長,延伸至後頸。喉乳白色,胸、腹黃褐色,腹中央至尾下覆羽鮮紅色。嘴黑色,腳橙黃色。飛行時,初級飛羽黑色,中段有白斑甚醒目。

全球的分布

已知八色鳥的繁殖區域包括韓國、日本、大陸的雲南、安徽、河南、河北、福建、台灣等地。婆羅洲、大陸南方、越南則是八色鳥的越冬區。全球八色鳥數量已因棲地破壞、人為獵捕而大量減少,已成稀有鳥種,是國際間公認的亟待保護鳥類。

生態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散居在濃密闊葉林、竹林的底層、或接近人居住的森林邊緣,出現區附近常有水域或河流,飛行快速但通常距離不長。以地面昆蟲、蝸牛、蟬的幼蟲和蚯蚓為食。

冠鷿鷈

基隆最近的一筆

約十年前的冬天出現在新山水庫度冬

本次在八斗子漁港出現的

為春季北返的過境鳥

且是美麗的夏羽(繁殖羽)

依據歷年來的紀錄

牠每年三月會過境台灣北返

宜蘭和金門每年都會有少量的度冬個體

以台灣地區整體而言

牠是稀有的過境鳥

過去在過境期間曾在蘭陽溪口、大肚溪口、高雄澄清湖、屏東龍鑾潭等地出現

牠的體長約56公分

會出現在河口、湖泊、沼澤地區等

以魚、蝦、及水生大型昆蟲等為食

會潛水覓食

其趾間有半蹼

其腳位在體腹的後側利於划水與潛水

不善於行走

終年幾在水面上生活

連繁殖時也築巢於水面

欲飛行時需於水面上助跑後才能起飛。

鷈科的鳥全世界有20

台灣有4種分佈其中迷鳥2種為黑頸鷿鷈、角鷿鷈

稀有過境鳥為冠鷿鷈唯一四季出現在台灣的留鳥為小鷿鷈

家燕

英名:Barn Swallow

學名:Hirundo rustica

特徵:全長約17公分。額與喉部暗紅褐色,頸下有一圈黑色橫帶,胸腹以下白色,體背則黑色略帶藍色光澤,尾羽分叉深而明顯,與洋燕之淺叉極不相同。

習性:春季大量出現,為夏候鳥,少部份為留鳥。家燕的巢為杯狀,常在屋簷下築巢,因被視為吉祥之物,故頗受華人照料。燕科鳥類飛行能力甚強,可以巧妙地反轉而飛,邊飛邊捕食昆蟲,群棲性,叫聲「啾啾」。

白頭翁

英名:Chinese Bulbul

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

特徵:全長約18公分。白頭翁背上與尾羽為橄綠色,胸腹灰白色,頭頂白色,眼後有一圓形白斑。頭部為黑白二色所組成。

習性:本種為中低海拔與平地鳥類,廣泛分布於台灣西部、宜蘭,南部則以楓港附近為界線。花東地方未見白頭翁,然而另有一種十分相似的特有種烏頭翁在此分布。這種在生態上頗為特殊的地理區隔,十分有趣。本種叫聲很像口中含著一粒彈珠似的:「巧克力、巧克力」。以槳果為主食,偶爾也吃一些小昆蟲。園區普遍分佈。

灰鶺鴒

英名:Grey Wagtail

學名:Motacilla cinerea

特徵:身長約18公分。嘴黑色,有明顯之白色眉斑,背面灰色;夏羽時,喉部變黑,胸腹以下黃色;冬羽喉部白色,胸腹部則變得淡黃。腳黃色,腰部於飛行時可見為黃色。

習性:大部分是冬候鳥,少部分是留鳥。出現於中低海拔至海口有水域之處,以昆蟲為主食,叫聲「唧唧唧、唧唧唧」。亦有擺動尾羽的習慣。

樹鵲

英名:Gray Tree Pie

學名:Crypsirina formosae

特徵:全長約34公分。臉部黑色,頭頂至頸部鼠灰色,翅膀黑色,並帶有二塊白斑,尾長灰黑色,嘴粗厚,基部有粗硬剛毛覆蓋,背部及腹部大致上為棕灰色。

習性:飛行時翼端圓形,叫聲「嘎兒──葛里哦」或是「嘎、嘎」;喜成群活動。本種分佈於中海拔以下之山林,平地亦略有分佈。雜食性,以昆蟲和植物果實為主食。鴉科的鳥類有佇立於樹頂鳴叫的習性。

綠繡眼

英名:White Eye

學名:Zosterops japonica

特徵:身長約11公分,體型嬌小,全身大致為黃綠色,腹面顏色較淡,為灰白色,喉部及尾下覆羽略黃。嘴黑色,最明顯之處為眼睛周圍有白色眼圈。

習性:為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到處皆可見到之鳥種,群居性,好動活潑,一般在樹木之中上層活動。聲音為有氣無力之「啾、啾」,以昆蟲、植物果實為主食,也吃食花蜜。綠繡眼有另一亞種──巴丹綠繡眼,但僅分佈於蘭嶼及綠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