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口-河轉彎的地方

 

  「錫口」是松山的老地名,意思是「河轉彎的地方」。基隆河截彎取直以前,在松山的麥帥橋下轉了大約270度的大彎,因而被先民稱為錫口。截彎取直後,還是由西向北轉了90度彎。

  錫口開發得很早,在清朝以前,就有凱達格蘭平埔族族人建立了「貓裡錫口社」。乾隆年間,這裡已經形成「錫口庄」。由於松山區以這裡開發得最早、也最繁華,因而在日據時代以前將松山為錫口。

  在乾隆22年,福建安溪人集資在錫口興建了慈佑宮,成為當地的信仰中心,香火非常鼎盛。在鐵公路不發達的年代,錫口全靠基隆河水運和外界聯繫。

 

 

 

 

 基隆河在錫口轉了大灣

 

 

   據說光是饒河街一帶,就有好幾個碼頭。我們特地走訪了饒河街221巷,從資料顯示,這裡是以前的「渡船巷」,巷底就是舊碼頭了。大陸來的船隻可以直達這裡,淡水、艋舺,以及上游的水返腳,都會來到這裡做生意,因而商賈雲集,加上這裡出美女,因而有「小蘇州」的稱號。

 

 

 

 

 

饒河街的舊碼頭遺址

 

慈佑宮是錫口的信仰中心

 

 

  到了日據時代,日本人在慈佑宮旁成立「錫口公學校」,就是松山國小的前身。我們在松山國小探訪一百多年的老莿桐樹,推測這老樹和平埔族有關。

  以饒河街為中心的錫口,曾經是松山地區最繁華的地方,不過在清光緒年間鐵路、公路相續完成,市區逐漸移向車站;加上基隆河淤淺水運萎縮,錫口老街也逐漸沒落了。

 

 

 

 

 

我們站在舊碼頭

 

饒河街221巷是昔日的「渡船巷」

 

參考資料:

1.「臺北城的故事」,民82,臺北市政府新聞處編印。

2.「新世紀臺北思想起」,民82,臺北市政府新聞處編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