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子島(歷史篇)

 

  「社子島」位於士林的社子地區,它是以基隆河、淡水河及番仔溝圍成的的沙洲。早期的社子四面被河水圍繞,是名符其實的「島」。民國53年河川整治,將番仔溝(高速公路重慶北路交流道附近)填平,讓它與市區連接成為半島。

  市政府所稱的社子島,是指延平北路七段以北的堤防外的溪洲、浮洲等地區為社子島。當地居民則習慣將延平北路5段以北的地區,泛稱為社子島;包括延平北路五段的「葫蘆堵」、六段的「社子」。而我們在這裡所介紹的社子島,是以狹義的社子島為主。

  社子地名的由來,據說,因為這裡從前是凱達格蘭平埔族毛少翁社的一個聚落,故略稱為「社仔」。

 

 

 

 

社子島位置圖

 

 

  根據考古學家的考證,社子島早在兩千年前,就已經有人居住。民國24年,社子島的遺址出土,它的年代可追朔到距今700 至2,000 年前。從清朝的古籍記載裡面提到,凱達格蘭族的毛少翁社,就是在社子棒球場附近。12月旬,我們特地到這裡探訪,遙想平埔族先民的生活。

  由於荷蘭人於1654年繪製的「大台北古地圖」中,基隆河注入淡水河口在今社子地區之南,且社子地區並無沙洲,因此一般認為社子島之形成當在1650年代之後。

 

 

 

 

 

我們探訪社子史前文化遺址

 

史前文化遺址的解說碑

 

 

  清康熙33年(1694年),台灣北部發生了一場大地震,使得台北盆地的部份地區陷落,形成台北湖。到了乾隆年間,隨著河沙沉積,康熙台北湖日漸消失,在今日社子地區南部,浮現了一個稱為「浪泵洲」的沙洲。

  到了乾隆19年(1754年),台灣北部又發生一場大地震,使得社子地區的沙洲再次陷落,形成一片沼澤。然因水位不深,當地向原住民承墾的漢人佃戶乃於利用乾季退潮水位下降之際,築堤圈田開墾。1758年,已經形成由小河道區隔的「嗄嘮別」、「中洲」、「八仙埔」三段墾地[7]。而居住其上的麻少翁社人,則多數搬遷到較高的今天母三角埔一帶。到了1890年前後繪製的《光緒圖冊淡水縣簡明總括圖冊》中,該地區已形成「社仔庄」、「浮洲庄」、「中洲庄」等沙洲聚落。(維基百科)

   日據時代,在1904年所繪製的台灣堡圖中,社子地區的幾個沙洲已經併為一個大沙洲島,隔著「番子溝」和台北市中心相望。這裡的居民結構已經大幅改變,根據1896年日本人伊能嘉矩的調查,社仔一帶有7戶,18男17女麻少翁社原住民。而1932年的調查研究報告則顯示,社子庄附近僅餘1戶,3男1女原住民。

  到了1950年代,社子島雖湧入各種工廠,但是因為限建,以違章建築居多。1980年代該地因為堤防整建,水患漸少,直至2000年代市政府的防洪改善,增加總共25個抽水站和臨時抽水機、加蓋堤防等措施,社子島的水患問題才獲得比較妥善的解決。。

  2005年社子環島單車道路完工,全長17.25公里的社子島腳踏車道,社子島的雙河景色,全北市可說是絕無僅有,基隆河流出台北盆地,在社子島尾端注入淡水河,2河匯處形成寬廣的水域,一邊是淡水河右岸,一邊是基隆河左岸,遠望可看見關渡大橋;可連結的單車道有:關渡、士林、圓山、大稻埕。

參考資料:

1.http://sets.tacocity.com.tw/prehist1.htm

2.http://sets.tacocity.com.tw/village2.htm

3.士林區公所網站:http://www.scjh.tpc.edu.tw/teacher/youngtea/doc-5-ser.htm

4.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