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塔悠

 

塔塔悠在哪裡?

  「塔塔悠」是凱達格蘭族的一個社名,位於基隆河南岸的塔悠路、撫遠街、濱江街一帶。塔塔悠是平埔族語Tatayu,原意是指女子髮飾。平埔族少女出嫁時,用狗毛和貝殼等物品編織成髮圈,戴在頭上當做裝飾,好美麗的地名!

  在郁永河的「裨海遊記」中所記載的「淡水二十三社」凱達格蘭族原住民,其中基隆河沿岸就有毛少翁(士林)、南港、答答攸(松山)、里族(松山)、房仔嶼(汐止)等聚落[1]。

  而塔塔悠社就是位於現在的松山、內湖的基隆河沿岸。

 

 

 

 

出嫁的平埔族原住民女子,頭戴美麗的「塔塔悠」
(資料來源:國中社會課本第一冊,南一書局)

 

 

  這些凱達格蘭族平埔族人以農、漁、獵為生。他們沒有文字、日曆,完全依照大自然的變化作息。他們是母系社會,因為農耕和工藝技術落後,糧食的生產量很有限,因此聚落的人口不多。  

   塔塔悠又分為「上塔悠」和「下塔悠」;上塔悠位於松山以西,從六號水門進去右邊一帶;下塔悠在松山機場北面、撫遠街尾、濱江街堤防交叉口一帶。這些原住民濱河而居,靠著捕魚、獵鹿和農耕為生。

  下塔悠是漢人最早進入松山開墾的地方,清康熙中期,泉州人許建總進入塔塔悠拓墾,於是形成了塔塔悠庄,位置就在基隆河畔的莊敬里和精忠里北半部。因此,早年居住在這裡的住戶以許姓為主,後來才慢慢有外姓人戶遷入。

  從我們的國中社會課本中得知:在清朝漢人拓墾時,常以承租、通婚、強佔等方式,取得平埔族的土地。在漢人剛開始移居錫口的時後也是一樣,平埔族人拿著他們捕獵的野獸、漁獲與漢人交換米糧等生活物資;那時候,漢人和平埔族人彼此和平相處。後來因為爭奪生活空間,開始發生衝突。聰明的漢人總是一步一步的侵占平埔族人的土地,單純的平埔族人當然不是漢人的對手,於是逐漸遷移,土地慢慢的全部落入漢人手裡。如今,「塔塔悠」已成為歷史了,這片先民辛苦耕耘過的土地,也早已經失去了原貌。

 

 

 

 

 

見證歷史的「塔悠路」

 

下塔悠的古厝永懷堂

 

 

  上塔悠在1930年代以前,是大稻埕通往內湖必經之地,早期有橫跨內湖的吊橋,橋下有十多戶潘姓人家,可能是平埔族後裔。基隆河截彎取直時拆橋遷村,「番仔厝」舊名也已經不復存在了。

  我們循著臺北市政府出版的刊物,想要尋找見證先民墾殖塔塔悠的許姓宗祠「懷德堂」,可是走遍了濱江街、撫遠街,就是找不到;後來打電話到莊敬里辦公室詢問,才知道已經在幾年前拆除了,真可惜。

  在台北市松山區內的塔悠路,是繼凱達格蘭大道後,台北市第二條以原住民記憶命名的道路。基隆河截彎取之以後,原本在堤防外的小路拓寬為又直又寬的大馬路,並命名為撫遠街,和原來的撫遠街同名。

  當我們探訪塔塔悠的時候,發現在塔塔悠的原址,已經找不到任何「塔塔悠社」的先民遺址了。當地莊敬里的周德潤里長認為:「塔悠」是先民傳下來的地名,不該讓它消失。民國89年,在莊敬里周德潤里長的大力奔走之下,戶政事務所才以里民投票的方式,於90年將「新撫遠街」正式更名為「塔悠路」,這是繼凱達格蘭大道後,台北市第二條以台灣原住民記憶命名的道路,感謝周里長。

參考資料:

1.「說我故鄉」,民86,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編印。

2.「新世紀臺北思想起」,臺北市政府新聞處編印

3.「台北城的故事」,臺北市政府新聞處編印

4.「內湖傳家寶」,陳金讚。

5.「臺北市地名探索」,洪英聖,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