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返腳

 

  水返腳是汐止的舊名,這裡在漲潮時,海水會溯淡水河進入基隆河,至此而返的意思,民國九年時,才改為「汐止」。

  水返腳也是過去基隆河的重要港口,早在二、三百年前,原住民凱達格蘭平埔族就在這裡居住,形成了「峰仔峙社」。到了乾隆23年(1758年)左右,漢人在這裡開墾形成街肆,稱為「峰仔峙庄」,後來又改稱為水返腳。

  根據陳培桂淡水廳志記載:「水返腳,潮水漲至此也」。到了日據時代(民國9年),又改名為「汐止」,也就是「潮汐到這裡為止」的意思。

 

 

 

 

 

我們在汐止老街尋訪水返腳舊日遺跡

 

 

  汐止最早的發展,大約在明末清初時期。明崇禎13年(1640年),荷蘭人進兵台北,也進駐汐止。當時的文獻記載,大約在汐止基隆河南北兩岸,是「峰仔峙社」平埔族原住民所居。

  到了乾隆初年,有廣東人從淡水港沿基隆河抵達汐止開墾,與凱達格蘭平埔族墾殖,並建「峰仔峙莊」,到乾隆三十年又發展成為「峰仔峙街」,就是現在的中正路老街。

  咸豐十年(1860年)台灣開港後,許多外國人來台設立洋行進行貿易。淡水到大稻埕,機動船隻往來頻繁;此時商人溯淡水河而上,沿河收購茶葉。汐止附近山區出產茶葉,先將茶葉運至水返腳街上的茶館,再將茶葉精製以後,利用基隆河運到大稻埕輸出。

巴洛克式的洋樓
中正路老街
美輪美奐的基隆河腳踏車道
基隆河畔的水牛群

 

  汐止水運的繁榮一直維持到日據時代,因為當時火車的運費還很貴,許多商人仍然利用船運。,由大陸、日本輸入的貨物,從淡水港進口,再運至大稻埕,並沿基隆河而上到水返腳。

 

 

  臺灣光復以後,汐止於民國34年更改為台北縣七星區汐止鎮,36年2月4日裁撤七星區署,併入淡水區。民國39年9月,撤廢淡水區署,改為台北縣汐止鎮。民國87年改制為汐止市。

   早期汐止以茶葉、農業、煤礦及重工業為主,居民大都是農夫或礦工。日據時代,曾經在汐止發展重工業,因此汐止住有許多礦工及煉鐵工人。政府開發基隆港後,位在基隆港背後的汐止,就成了貨櫃集散中心。

  80年代,基隆河截彎取直解決了台北是水患,卻給汐止帶來淹水的惡夢,幾次強烈颱風來襲,都造成汐止大淹水,直到員山子分洪道完工,才解決了水患。

  近年來由於水患解除,外來人口大量移入,加上兩條高速公路在此交會,老市鎮也逐漸轉型,隨著許多大型廠辦興建與大型購物中心進駐,汐止已經漸漸成為一個新興的科技城。

中正路到禮門街是過去的老街市
腳踏車道的彩繪展現汐止歷史
濟德宮是汐止的信仰中心
日據時代的建築物

  我們在12月7日到汐止探訪。在中正路看到許多舊建築物,包括巴洛克式的洋樓。汐止老街大多已經改建,剩下的古厝已經不多。在中正路一間看起來比較古老的樓房,我們向屋主打聽之下,已經有70年歷史了。在高速公路跨越基隆河的橋樑下,曾經是水返腳的渡口,可是我們已經找不到任何遺址,反而看到幾隻水牛在基隆河畔吃草。日據時代被稱為「能久宮」的忠順廟前,還有橘紅色的日式「鳥居」。

  基隆河畔的河濱腳踏車道剛剛修築完工,兩旁的花壇、壁飾很有看頭。其中,防波堤上的幾幅彩繪壁飾,訴說著水返腳歷史,讓遊客欣賞風景之餘,還能瞭解水返腳昔日的風華。

參考資料:

1.汐止鎮公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