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腳渡(歷史篇)

 

  三腳渡位於士林後港街底,基隆河劍潭抽水站旁的小碼頭,是個富有歷史意義的地方。雖然它只是一處不起眼的渡口,卻見證了基隆河的過往興衰。

  對大多數的台北人而言,應該沒聽過「三腳渡」,它是個被人遺忘的地方,一般的地圖都找不到這裡;但它卻也是台北市最後的渡口。在這裡還有一位傳奇人物∼國寶級的龍舟師傅「阿正師」,他是北台灣碩果僅存的手工龍舟師呢!

  其實所謂的三腳渡,是指士林社子的「葫蘆堵」、「劍潭」和「大龍峒」這三個地方,因為三方都有渡船頭,居民在三地之間渡船往返頻繁,因此稱為三腳渡,如圖。

 

 

 

 

 

三腳渡位置圖

 

 

  這是當時基隆河上唯一的三角渡船頭。在50年代以前,社子島被基隆河、淡水河和番仔溝所圍繞,是名符其實的「島」。

   我從蒐集到的資料當中得知,民國52年9月,葛樂禮颱風重創了北臺灣,也讓臺北市淹大水三天。為了解決水患,政府在民國53年開始實施「淡水河防洪治本計劃」;包括「番仔溝的填平」和「基隆河的改道」兩項工程。將分割社子島的番仔溝填平了,使得社子島和大龍峒連成陸地,渡船碼頭失去功能。加上,基隆河士林段的截彎取直工程,將原本在基隆河兩岸的劍潭和後港墘連成一片陸地,不再需要渡船;三腳渡失去了其中兩個,已經名不符實了。

  於是社子、大龍峒的船集中到劍潭的渡船頭。原本三腳渡是指葫蘆堵、大龍峒和劍潭這三個渡口,因為前兩個渡口消失了,於是劍潭的渡口就成為現在「三腳渡」的代名詞。

 

 

 

 

 

天德宮

 

阿正師的造船廠

 

 

   在三腳渡還有阿正師、天德宮,也值得跟大家介紹。阿正師是北臺灣最後一位龍船師傅,天德宮是全臺灣僅見的移動式廟宇,請看「沿岸風光篇」的介紹。

  三腳渡雖然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地方,但是它的背後卻有許多精彩的故事。過去幾十年來,它的改變也可以看出的是基隆河演變的一段軌跡,值得我們回味、深思。

  資料來源:

1.柯帕,《台灣的老港口與老碼頭》,(台北:遠足文化,民93)。

2.賴進貴等箸,《台北河川橋樑之旅》,(台北市:北市新聞處,民92)。

3.三腳渡親水藝術節編輯委員會,《舊港活水-三腳渡的蛻變與再生》,(台北:台灣水創意社,2004)。

4.三腳渡親水藝術節編輯委員會,《走尋三腳渡:台北最後碼頭》,(台北:台灣水創意社,民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