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位置 二沙灣砲臺,即所謂的海門天險,位於今中正路的民族英雄墓對面山上,列作第一級古蹟,由姚瑩所建,且由羅大春修築。 而其在1884年只不過是位於海岸邊的小型直射式砲臺,1895年,日軍的照片和地圖中即出現此砲臺,因此確定其建於1885至1895年之間,由其兵力配置及砲位名稱等資料研判可能是劉銘傳建立於1886年的新式砲臺。
海門天險入口處。 進入砲台注意事項。 全區導覽圖。 往砲台之幽徑。 歷史沿革
砲台內的防空洞。 = 由海門天險遠眺基隆港。
其之由來,有兩種版本-
「本古砲據內政部委託楊仁江所做之《台灣地區現存古砲之調查研究》一書記載,本砲系英製八吋阿姆斯脫郎後膛鋼砲,約製造於一八八七年,原座落位置為基隆市中山區白米甕砲台,本有三尊,現僅留此尊,砲體上之砲口下及右砲耳有鐫刻數字。 砲身為鋼質,砲口為壺口式,為後膛裝砲,砲膛形式係線膛,砲閂為直式已遺失。 砲口口徑內徑二十• 民國八十二年(西元一九九三年)七月間,因三軍慨然回贈,遷置於中正公園梅園現址。」 此簡介為市府設於民國八十三年元旦。 本砲諸元:製造者德國克魯伯兵工廠,口徑八吋,砲種加農砲,最大射程八三二五公尺, 有效射程約
古砲。
其實第一個問題已水落石出,已由古砲專家鑑定為「英製的加農砲-八吋阿姆斯脫郎後膛鋼砲」,但第二個問題仍有待釐清。 在海門天險山下有法國公墓與民族雄墓,標誌這段中法戰爭的歷史。 法國公墓 法國公墓位於民族英雄墓附近,其由來大略是清光緒十年,因越南主權的爭奪,法軍侵犯基隆,與清兵激戰八個月,當時雙方死傷慘重,分別葬於海門天險山腳下,即目前的法國公墓與民族英雄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