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沿革 主醮、主會、主壇等工作,主普由宗親會負責,由十一字姓組成(張廖簡、吳、劉唐杜、 陳胡姚、謝、林、江、鄭、何藍韓、賴、許姓),依序輪值每年的中元祭主普的祭祀事宜。 台灣光復後,便只剩下主普一柱,為祭典中的重要角色。 直民國四十三年由李、郭、王、楊曾、黃、柯蔡、邱丘、蘇周連、鐘蕭葉、白、余徐涂、 董童等字姓組成聯姓會加入主普的行列成為十二個單位,輪流主普, 後在民國七十年聯姓 會中的郭、李二姓脫離聯姓會,而黃姓也在民國七十五年獨立,成為目前的十五個單位。
中元普渡 基隆中元普渡活動最初是由碼頭元發號苦勞間(如現今的碼頭工會)負責,後來改由慶安宮舉辦。 醮壇設祭,通常除設立道壇於廟內,稱做內壇,另在舉行祭拜活動的區域,今天、地、人、鬼四 門建立四個醮壇,稱作外壇,俗稱四大柱。早期設立四大柱的位置,並不一定,但大致是設在慶 安宮及附近的奠濟宮、城隍廟為中心來設祭。而主會、主壇、主醮都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停辦。 遷移史
十八年)由十一姓輪普單位,正式興建固定的主普作為祭祀場所,在今日忠四路廣播電台大樓的現址。 年由基隆廣遠壇李松溪道長主持祭典,正式拆除。其實早在民國六十年主普壇就已遷至中正公園, 由蘇德良市長主持破土儀式,興建新的主普壇, 從民國六十五年啟用至今。
【中正公園─中元祭祀文物館】 內部簡介
展示區、特展區、多媒體影片放映區、魔幻劇場、親子互動遊戲區及資料閱讀區;裡面擺設了許多 介紹雞籠中元祭的照片、文物、祭祀流程……等。
正式成立
中元祭,推出「中元祭影像展」提供民眾參觀。在雞籠中元祭傳承的第一百五十的年頭(2004農曆 7月13日 ),民俗文物館透過「地方文化館計畫」爭取文建會補助經費,在中正公園內的民俗文物 館(即主普壇一樓)完成「中元祭祀文物館」揭館儀式。
活動、 公私普、藝陣、藝閣、祭儀與文物外,對於基隆的開發、拓墾、清末的械鬥及之後字姓融合 的演變,皆有介紹。
中元祭源起 自清咸豐四年(一八五四),地方士紳決定延襲中原本土的風俗,在農曆七月舉行中元普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