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區發展史

 

.1960年代的社區發展

 

1960年中,因韓戰的爆發,美國援助台灣的經濟,除了經濟的援助,也是提升台灣社會的自治能力,因此從1965年,美國引入社區發展的觀念。台灣早期並沒有社區,只有小小的村落,而村落又分為集村和散村,後來受到社區發展觀念的影響之下,台灣開始推動了許多社區發展工作,目標分為三項,包括「基礎工程」、「生產福利」及「精神倫理」等三大目標。當時臺灣的社區發展往往都是由政府單位以行政的方法,根據社區發展工作綱領或綱要,由上而下採取全國統一模式來推動進行(社區發展始末,資料來源:http://921.yam.com/community/history/history_01.htm)。因為當時,台灣正處戒嚴時期,所以由下而上的社區運動並不可得。1965年行政院將「社區發展」列為社區福利的措施的七大要向之一,內政部接著於1986年具體提出「社區發展工作綱要」,台灣省也配合推動「社區發展八年計畫」,並於1972年擴展為「十年計畫」,1970年代成為台灣社區發展政策的 即盛時期(曾旭正,2007)。社區發展是國家基礎建設之一,而且在國家財力有限的時候,社區發展是聚集民間的資源及勞力的好方法。因此,工作便著重於如何讓國家繁榮而不是如何讓社區意識凝聚。

.1980年代後期的社區發展

 

由於1960、70年代台灣正處戒嚴時期,並不給予人民很多的自由,因此政府所推動的政策都需要遵從、實施。到了1980年代後期,臺灣因為追求經濟發展,造成環境污染,因此所付出的環境代價已經到了社區無法負荷的程度。到了1987年解嚴前後,人民不再受到法律的約束,並且能大膽的為自己的社區爭取權利。它們的特色是由民間發起、社區有共同的意識與訴求,並且能長期的經營自己的社區(社區發展始末,資料來源:http://921.yam.com/community/history/history_01.htm)。所以在1980年代後期,台灣漸漸有了社區運動,而這些運動的動機大致分為兩大類:第一是為了因應「危機」而發起的,這種運動並非長期的,只是為了排除社區的危機。第二種就是為了改善環境而發起的,這種運動是長期的,有的甚至還組成一個協會,如:美濃愛鄉協進會……等。這些由民間社區的居民自行發起的行動,造成執政黨與在野黨都開始提倡「市民主義」、「社區主義」的口號,帶動政府的各個部門,爭相以「社區營造」、「社區參與」為號召,推出不同的經費補助計畫,促進了許多社區發展運動實踐。

 

.1990年代的社區發展

 

1990年代的臺灣,因為修法改變了社區組織的規定,使得社區發展協會變成了人民團體,由人民組成不再由政府指派,所以有了政府與人民一起共同合作的社區發展運動,也就是「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總體營造是由行政院文建會所推動的,除了基層社區組織之外,例如:村、里、社區發展協會......,又多增加了一個地方的文史工作室。在執行上,除了必須依靠教育單位或文化中心的系統之外,社區總體營造也吸引了大量的專業人士參與(社區發展始末,資料來源:http://921.yam.com/community/history/history_01.htm)。在民間社會,經過了動盪的民國80年代後期的民間政治社會運動之後,也認為社區是未來改變社會、實現理想的開始。因此台灣在1991年將社區發展協會訂為人團體,由人民自行成立,且不再受政府主導。各個都市的改革組織,例如開拓文教基金會、都會發展協進會、社區資源交流協會等關心社區發展的民間組織,也在這時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地成立(社區發展始末,資料來源:http://921.yam.com/community/history/history_01.htm)。在時空背景上,社區總體營造被認為是李登輝政權在因應台灣政治社會情境,建構本地化政權的計畫之一(社區發展始末,資料來源:http://921.yam.com/community/history/history_01.htm)。但在政黨激烈競爭的1990年代,社區權位成為政治人物必爭之標的,兩者間的警張關係更形惡化,迄今越演越激烈,成為社區營造的絆腳石(曾旭正,2007)。

 

.2000年後的社區發展

 

        在1994年時,台灣的社區發展的政策名稱叫做「社區總體營造」,到了2002年行政院有了新的重點計畫就是「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接著在2005年2月,行政院長謝長廷又提出了「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六星計畫」具體的界定社區營造行動的範疇,所謂的「六星」是指社區治安、人文教育、社福醫療、產業發展、環保生態與環境景觀等六個社造的主題,仍然延續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但較諸以往更清楚也更具體,刻意強調「六星」,除了要再政策上容易清楚的規劃之外,也具有提示作用:社區營造上有許多值得投入的主題,需要整體地加以關切 (曾旭正,2007)。但因為受到台灣都市化的影響,現今的社區接觸不頻繁,且人與人之間日趨淡薄,造成社區發展的困難,因為所有的社區運動都需要居民的社區意識,社區意識很難凝聚,所以社區運動就很難發起。

 

.未來的發展

 

   台灣未來社區的發展,取決於居民對自己的社區意識,如果一個社區的社區意識很強,那居民對社區的向心力就大,自然而然的,對社區的付出就多,而社區就變得美好,反之,則付出少,每個居民都自掃門前雪,對社區的事默默無聞,所以這個社區就不怎樣了!而未來台灣社區所面對非常多的問題,希望都能一一的克服,並且打造台灣這美好的土地成為一座名符其實的福爾摩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