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類陣頭

城隍爺 三太子 七爺八爺 八家將 官將首 白身

城隍爺

城隍的觀念源自道教,其後與儒教結合相互影響。最早記載城隍的是《周易》:「城復于隍,勿用師」。最早祭城隍只築土壇,無廟無像。正如《鳳山縣志•祀典志》所載:「城隍廟無專祭,而水旱、疾疫必禱之,致敬、宿齋必告之;故立之廟,使神有所憑依也。」。設置城隍廟祭祀,大抵從道教成為民間信仰才出現。
城隍崇拜可追溯到周朝,是除夕要祭祀八個神之一——水庸。據《禮記》所載,古代皇帝祭祀“八蠟”中的“水庸”,就是祭祀城隍。相傳三國時代的吳國曾建城隍廟;另在《北齊書》記述,北齊大將慕容儼就曾於郢城拜城隍神祠而戰勝了南梁敵軍。而《隋書•五行志》記載:「梁武陵王紀祭城隍神,將烹牛,忽有赤蛇繞牛口。」由此可知,在南北朝的城隍普遍為民間信仰。
由漢代開始,城隍的祭祀活動不斷提升,更尊封已死功臣為城隍,其中有:霍光和紀信等。唐代祭祀城隍為求晴祈雨、招福避禍、禳災諸事,已出現祭城隍文。撰文的不乏著名人士,其中有:韓愈、杜牧和李商隱等。到宋代,由於祭祀城隍列入國家祀典,故城隍廟普及各府、州和縣。北宋歐陽修所寫的祭城隍文:「雨惟神有靈,可與雨語,吏竭其力,神祐以靈,各供其職,無愧斯民」,顯示了當時官吏們對城隍的敬重和互賴關係。 其後的元朝,除在京都建城隍廟外,更封城隍為“佑聖王”。
到明代時,明太祖對城隍特別崇敬,曾親詔劉三吾:「朕設京師城隍,俾統各府州縣之神,以鑒察民之善惡而福禍之,俾幽明舉,不能倖免。」明太祖更?封京都、府、州、縣四?城隍,各?城隍神都有不同爵位和服?,各地最高官員需定期主祭。及至清代,祭城隍同樣列入祀典,城隍的地位更崇高。但凡新官到任前需到城隍廟齋宿;上任日,更需在城隍前完成祭禮才能就任。由此觀之,城隍的職能隨時代變遷,已由起初有求必應的神明轉變為地位超然的國家和地方守護神。

                                                     TOP

三太子

中壇元帥李哪吒又稱「太子爺」、「太子元帥」、「哪吒元帥」、「哪吒太子」、「哪吒三太子」、「三太子爺」、「玉皇太子爺」等,或因其裝備之中有風火輪、乾坤圈、混天綾、豹皮囊等,又稱「李羅車」、「羅車公」、「大羅仙」、「羅車太子」、「金環元帥」等尊稱。
太子爺,生下來就身長六丈,頭戴金環,有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風火輪(一說磐石),身佩飛帶,手腕套著一個金鐲(乾坤圈),肚皮上圍著一塊紅色的肚兜(混天綾),神力非常宏大,既能騰雲駕霧,又能呼風喚雨。據說只要祂大叫一聲,就能使烏雲密佈、下起大雨。 玉皇大帝認為,世間很多魔神,因此就以李靖之子的名義,把祂派到下界。原來殷紂王時代,有個叫李靖的塘關鎮守,(按唐代也有叫李靖者)李靖是一位勇猛果敢的人。祂生有三個兒子,長子木吒,次子金吒,兩個兒子也都是優秀的武士,三子哪吒卻與眾不同。李靖之妻姚氏懷孕三年六個月,生產時,卻生下一塊大肉球,李靖用劍剖開一看,不料竟是一個眉清目秀的白胖男孩。三天以後,來了一個長老,(有傳為太乙真人)為嬰兒取名哪吒,傳為靈珠下世,即天倉山金光洞鎮洞寶物靈珠子的化身,降為李靖之子。 哪吒天生理解語言,自幼勇武絕倫,牠拜在乾元山金光洞的「太乙真人」門下,學習武藝。七歲藝成返家,傳說七歲時就已有了風火輪,自己坐在車上作戰,速度有如疾風。祂經常以混天環和火尖槍為武器,把混天環插進海裡就可拉起海底,用火尖槍洗紅綾布就能搖盪海洋。由於秉性極佳,一身功夫,確十分了得。

三太子李哪吒--一般雕刻中壇元帥金身 
手持:火尖槍、乾坤圈
身披:混天綾
腳踏:風火輪
可變為三頭八臂之相

                                                TOP

七爺八爺

一般民間台灣的祭典隊伍當中,常出現一對高矮的人偶像,踏著奇怪的步伐,搖搖擺擺地走著,其中矮的
名叫「八爺」,因為它的臉是黑色的,所以又稱為「赤爺」,而高的名叫「七爺」,因為臉色很白,所以
也稱為「白爺」,七爺心地善良就算有人得罪他也不會計 較,所以又稱他為「謝必安」,但是八爺的脾
氣很暴躁,萬一不小心得罪了他,不管怎樣向他賠罪他也不會原諒,因此又稱他為「范無救 」。
台灣民間相信七爺、八爺的職責是專司趨鬼平妖、除奸去惡,在「暗訪」巡行隊伍中此兩尊人偶像是不
可或缺的。他們往往走在隊伍前端,負責捉拿做亂人間的鬼怪,而由於八爺較威嚴,所以在「送草人」
的隊伍中也須有其押鎮,以防止鬼怪做亂。
在鹿港地區並不是每間王爺廟都有佩祀七爺、八爺人偶像,所以無此兩尊人偶像的廟宇在舉行暗訪巡行
時都需向其他廟宇商借,其中鹿港大將爺廟裡的七爺、八爺人偶像的製作年代已有百年以上。

                                                TOP

八家將

八家將所謂八家,指的就是甘、柳、謝、范四大將軍與春、夏、秋、冬(何、張、徐、曹)四大帝君。四大將軍是八家將的主角,四大帝君則是配角,但並不限於這八位,有時會有一些不重要的龍套角色。
八人中甘、柳將軍位於陣前,外手持扇內手持戒棍,負責執行刑罰。甘將軍臉畫章魚足形目,柳將軍臉畫紅黑陰陽目。范、謝將軍就是在『廟會』這首歌中『范謝將軍站兩旁,叱差想當年』的范謝將軍,也是一般人熟知的七爺八爺。謝將軍即是七爺謝必安,也就是白無常,戴長帽,上書『一見大吉』,臉畫白底黑蝙蝠,吐長舌;范將軍即是八爺范無救,也就是黑無常,頭戴圓帽,黑臉白睛,左握方牌上書『善惡分明』。四大將軍是八家將的真正主角,進攻時走『七星步』,圍捕時擺『八卦陣』和『踏四門』。
春夏秋冬四大帝君,負責拷問犯人,臉上分別畫的是龍鳥虎龜四種動物。是八家將中的配角。
八家將陣頭的內容大致上是:主神下令-文差接令-武差傳令-謝范捉拿-甘柳刑罰-四季神拷問-文判錄口供-武判押罪犯。這套巡捕的方式,有學者認為是清代縣署巡捕組織的神格化。
八家將其實是非常嚴肅的陣頭,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擔任。只是今天宗教商業化的結果,使得八家將成員的素質大不如前,儘管如此,演出八家將的人,都還是兢兢業業,即有可看性。前一陣子有一部叫好不叫座的影片『阿宗』,其背景就是講述被迫加入八家將的少年阿宗無奈的人生。(本篇主要文字參考資料來自黃文博/台灣信仰傳奇/台原出版社,影像來自台灣念真情)

八家將的起源,根據學者研究大致有五種說法:
(1)上界大洞天真君下凡,轉世作為『五福大帝』的部將。『五福大帝』
(2)五福大帝所收降的海盜。
(3)大戶人家的家丁。『石萬壽-天人合一的巡捕組織』
(4)地藏王的部將。
(5)城隍十二爺之系統-即文判、武判、延壽、速報、糾察、獎善、罰惡、增祿、牛頭、馬面、七爺、八爺。


在學界中比較認同它與五福大帝的關係較為密切,雖然許多廟宇,如城隍廟、王爺廟、嶽帝爺廟等,都有八家將的組織,但基本上,它們都是由『五福大帝廟』所衍生出來,因為臺灣最早的八家將,是由台南府城的『白龍庵』所發展出來,它的主神就是『五福大帝』。
八家將的組織
八家將雖然名為八家,但這只是一個代名詞而已,實際上成員並不一致,有五人(四將一差)、六人(四將二差)、七人(六將一差)、八人(六將二差)、十人(八將二差)十二人(八將二差加上文武判)成陣等,組織成員不一,所以有人也稱為『什將家』或『家將團』。通常十人或十二人成陣稱為『什將家』。不論是什家將或八家將還是家將團,它們也都只是一個組織的代稱。
八家將的系統,大抵模仿清代地方的巡捕審堂體系,石萬壽教授在『家將團』一文中,即作以下的分析:
『清朝自中葉綱紀廢馳以後,臺灣駐軍已不能維持府城的城防,及城內外的治安。尤其是鴉片戰爭以後,府城治安完全落在聯境組織的肩上,聯境組織為承擔此一艱巨任務,乃仿營兵組義民旗攘外,仿巡捕組冬防巡更隊以安內。及送王船之俗興起,部份供奉監察類神明的境,乃將巡更隊化妝成家將團,以鎮魔除妖,兼作不日定期的操練。及乙未之役,台灣淪陷,日本軍盤據肆虐,禁止義民旗、巡更隊的活動。台灣士民乃改義民旗為宋江陣,仍為民間的自衛團隊;巡更隊則大半消聲匿跡,只有一部份化為送王船的家將團。雖如此,清代的巡捕體系,仍得以藉著此一民間遊藝組織,流傳到今日,成為斬妖除魔的神界巡捕團隊。』
(1)宋江陣據流傳是由鄭成功在臺時期,為了掩飾對抗清廷所沿傳下來的。
(2)據瞭解『送王船』時,八家將是有禁忌的。由於可能會被王爺相中,而收留至王船中。
『五福大帝』是掌管瘟疫之神,又稱『五靈公』。這五位神明據傳係昔時到福州考試的書生張元伯、鍾士秀、劉元達、史文業、趙光明等五人,因路見五瘟神,於五處古井投毒,五人本欲將此事宣告居民,然惟恐不被採信,乃決議犧牲生命,留書示警,投井受毒,後人感念其拾身救人而建廟祀之,後經天界玉皇大帝封張為顯靈公、鍾為應靈公、劉為宣靈公、史為揚靈公、趙為振靈公,合稱『五靈公』,專為陽界驅瘟除疫,保境安民,最早為福州一帶的鄉土保護神。
許多資料顯示,福州籍官兵從福州白龍庵迎奉香火來台,於市仔頭(今台南市公園路中山公園)總鎮府衙旁建『全台白龍庵』,後來漳、泉州民眾為祀奉方便,又從福州白龍庵另迎香火至亭仔腳街(今台南市青年路)建『西來庵』,形成府城早期信奉『五福大帝』的兩大系統。
註:此振靈公趙光明,並非武財神趙光明,資料顯示他們是不同時代的人。
八家將的成員
八家將的組織結構相當嚴密,所有成員大致為(1)什役(2)文差(3)武差(4)甘爺(5)柳爺(6)謝爺(7)范爺(8)春神(9)夏神(10)秋神(11)冬神(12)文判(13)武判。
甘柳謝范合稱『四將』或者『四大將軍』;春夏秋冬合稱『四季神』或者『四大帝君』,與甘柳謝范合稱『八將』,此『八將』與『八將團』中的八將不同。除此之外,另有一組陳沈枷鎖『四將』的組合。另外,在謝范兩將軍中也有盧清、韓德,而死、失信等名稱。
(1)什役:也稱使役,即雜役,俗稱『挑刑具者』。專責肩挑八家將所使用的各種小刑具或法器,最多有三十六項(三十六刑具);扮演者可化裝亦可不化裝,通常他是全陣的靈魂人物,行止舞演都由他以刑具的聲響來指揮;其位在陣前第一位。
(2)文差:文差『陳將軍』,位在陣右屬小差角色,外手持扇,內手執令牌,專接主神之令。
(3)武差:武差『劉將軍』,位在陣左屬小差角色,與文差合稱『文武差』,外手持扇,內手執令旗,專門傳令,文差可視作為現代『傳令兵』的角色,他們裝扮的最大特色,在於虎皮紋黃衣的服飾,通常都是由孩童(年紀輕者)裝扮。
(4)甘爺:即『甘將軍』,俗稱『陰陽仔』,位在陣左武差之後,外手持扇,內手執戒棍,俗稱『板批』,即繫鈴的半邊竹節;其臉譜通常畫作『紅黑陰陽目』。
(5)柳爺:即『柳將軍』,俗稱『三角仔』,位在陣右文差之後,手執法器與甘爺相同,只是方向相反而已;其臉譜一般畫作『章魚足形目』。甘柳二爺俗稱『頭排』。
(6)謝爺:有時亦稱『捉神』謝必安,又稱大爺或七爺、高爺或者白無常;頭戴長方帽,上寫『一見大吉』,臉畫『白底蝙蝠面』,吐長舌,穿白袍,外手持白扇,內手拿魚枷,個子高大,通常是由高個子扮演,位在陣左甘爺之後。
(7)范爺:亦稱『拿神』范無救,又稱二爺或八爺、矮爺或者黑無常;頭戴短方帽,臉畫『黑底潑猴面』,穿黑袍或藍袍,外手持黑扇,內手持方牌,上寫『善惡分明』,個子通常矮胖,其位在陣右柳爺之後。
甘柳謝范俗稱『四大將軍』或『四大將』,四人為八家將之主角。
(8)春神:『何將軍』著白袍,畫龍面(蓮),俗稱蓮花面,外手持扇,內手執花籃,意在潑醒犯人之用,其位在陣左謝爺之後。
(9)夏神:『張將軍』著紅袍,畫龜面(梅),外手持扇,內手執火盆,意在烙燒犯人之用,其位在陣右范爺之後。
(10)秋神:『徐將軍』著青袍,畫鳥面(竹),外手持扇,內手執金光鎚,意在敲打犯人之用,其位在陣左春神之後。
(11)冬神:『曹將軍』著黑袍,畫虎面(菊),俗稱葫蘆面,外手持扇,內手執毒蛇,意在嚇拷犯人之用,其位在陣右夏神之後。
春夏秋冬合稱『四季神』或『四大帝君』俗稱『四季』,與『四大將』合稱『八將』,此八將與官將首中的八將是不同的。
(12)文判:『文判官』,著官服,右手拿毛筆,左手執『生死簿』,係口供的記錄者,位在陣左殿後。
(13)武判:『武判官』,亦著官服,手持『金間金隹』,俗稱『九層鞭』一種樣子像鞭有四稜,也稱做『簡』;是罪犯的收押者位在陣右殿後;與文判合稱『文武判』,在地位上他們是八家將中地位最高者,但實際上在八家將的角色當中,則可有可無。

註一:有些八家將會在什役和文武差之間,增列『黑旗將軍』一人,手握黑旗,據說為開路之神。
註二:在台南地區的八家將,把謝范的捉拿角色,定於押解陽界瘟鬼,至於逮捕陰間鬼魂的捉拿角色,則另稱捉神『盧清』,手持火籤,俗稱『副大』,裝扮類似大爺,但臉譜不同;拿神『韓德』,手持鎖鏈,俗稱『副二』,裝扮也類似二爺,其臉譜亦不同。另外,亦有人將『四大將』延伸為二組人馬,一組亦為『四大將-甘柳謝范』,另一組『陳沈枷鎖』,陳沈角色和裝扮,與甘柳相同;枷鎖則與韓德盧清相同。
八家將的職務
八家將的職務大抵為主神下令-文差接令-武差傳令-謝范捉拿-甘柳刑罰-四季拷問-文判錄口供-武判押罪犯。
八家將的這套巡捕理論,應係模仿自『城隍體系』,但若放到人間的行政組織來看,則似由巡捕系統蛻化而來;石萬壽教授即認為它是清季縣署巡捕組織的神格化:
(1)什役-民壯。
(2)文武差-禁卒。
(3)甘柳爺-皂班館的皂役。
(4)謝范爺-快班館的捕快。
(5)四季-門政、堂事、直堂、招房。
(6)文判-名幕友。
(7)武判-刑幕友。
八家將的陣法


 八家將的陣法通常是由師父所親自傳授,少有書籍記載其陣法,通常是以『七星步』、『照四角』、『開八卦』為主。

                                                TOP
 

官將首

相傳為新莊地藏庵(大眾廟)所發展出來的陣頭,昔日流行於北部一帶的廟會,如今已發展至全台, 為廟會中常見的陣頭之一。
增損二將軍是為青面增將軍與紅面損將軍的合稱,又稱為官將首。俗稱(關將頭、八將頭)
相傳兩將軍原為危害人間的魑魅,後為地藏王菩薩的佛法所懾服,而成為地藏王菩薩的駕前護法。
奉旨庇蔭民間。因此官將首的原始造型為兩個人所扮演,後來由於礙於美觀之故,將其陣容增加為三人,而演變至今日的五人,九人不等。
而新莊的官將首更加上陰陽司公(陰陽判官),虎頭鍘與引路童子一同出巡,為其一大特色。
在廟會中正式扮演官將首者,必先齋戒數日,即不近女色,不食葷食,以表誠心。身、口、意要三清。
出巡時,面畫臉譜(底色分為青,紅,藍--------等色),手持三叉戟,手銬,火籤,虎牌,等刑具,身掛鹹光餅 (平安餅),經由法師開光,方可出巡。有別於八家將與八將。
以動作之分別與不同:八家將的動作陰柔,而官將首的動作陽剛。
(八家將為文差、武差、謝將軍、范將軍、甘爺、柳爺、春、夏、秋、冬四季神所組成)。
(八將 則分為青山靈安尊王的部將,及霞海城隍爺的部將兩種)。
故民間鄉里一見開面的人,就直呼八家將,實為以訛傳訛之舉,應加以判別區分。
官將首出巡時,每逢廟壇,必定敬拜該廟主神,動作十分精采,頗具有可看性。
正統官將首不常見於一般的出陣,接駕的場面。
新莊每年五月初一的新莊大拜拜,除地藏庵官將首外亦聚集許多官將首的團隊。
而又以中港區的較為突出,而且有信徒(兩公里之遠)延途下跪求平安與祭解之盛況。
是不同於一般的官將首,是有保平安與押煞及保駕的性質。
故官將首所到之處皆有民眾熱烈夾道歡迎。
其實,官將首由增損二將軍化三尊已是特例

但有其特殊原因和具說明性的地方:
◎三人較二人較容易有陣形的變化。◎二人長短兵器不同演起陣式來不易配合,不具協調性。
但以其特性:
◎損將軍和其分身多以對角方式變換陣形。
◎不僅動作上,在面譜及兵器上具相似和對映性。
◎面譜的顏色不同只為分辨左右,其線條則與八家將、八將,有不同之處,但不管面譜如何變化,服裝上仍保留為原色。


所以,只能說至今其他的團体,並沒有把握住原官將首的內涵。
另外,今天分為五人的團体以中尊為指揮者,為中央將首,另為東西南北四方,並不正確。
因為,官將首實為地藏王之護法,是地藏王所收之妖怪。
(魑魅有專指的妖物,只能說是為害的妖怪而已)
更非隨便的王爺、瘟王之部下,故更無東西南北中五方之說。
其以中尊為指揮者,但並不是以中為尊,而是陣形變化的考量,沒有尊卑的問題。
◎官將首和八家將不同的除了動作陽剛與陰柔的分別外,在步伐亦以傳統戲曲中的「鬼步」為基礎改良,故以踮著腳步方式來走,二虛一實,這是其與八將一貫的特色。
時下有些藝陣,如有些名為十三太保的藝陣亦用同樣的步伐,有些不貼切。
◎新莊地藏庵所保有的不只是官將首的傳統內涵和意義,並且在儀式上維持傳統。
在文武大眾爺出巡時,以傳統的「喊班」儀式,點校眾兵將,類似古代大軍出征之授印與點校,更是新莊地藏庵的特色。今日許多團體甚至沒有傳統的開光儀式,更沒有請神護身的程序,更失去了其中的意義。

                                                TOP

白身

白身的前身為八家將出軍時,家將所扮演的神祇會因時、地、物的需要
適時降駕以保家將成員的人身安全,也有制煞、示神威、駕前護駕的作用。
而家將神祇多為駕前捉拿惡鬼、開路的角色,所表現出來的印象比較偏凶狠,
所以降駕時操寶的狠度可說是極狠。
但這種家將中的跳〝武〞將比起無神護體的白身安全也有意義多了。
白身一直在廟會活動裡存在,但不是正統陣頭。由人演化出來的。
泰國普吉島的 九皇大帝繞境活動也有許多單純表演的白身。
後來白身的〝流行〞從國片〝阿忠〞之後〝大為盛行〞。
白身在〝表演〞之前會請〝表演者〞坐在大轎前接受以〝黑令〞遮臉、
〝法仔鼓〞的催符念咒與淨爐煙薰,有些是〝催〞起來的,
也許是家將神靈來附體;也有些只是藉法仔做做除煞儀式保平安而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