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廟宇的空問分布,多藉由中軸線的帶動,來表現空間的賓主關係,並存在著某些秩序與原則,其依據傳統既有的陰陽五行哲學、中軸線對稱定律,以主祀神的位置為中軸,左右對稱配置,展現左尊右卑、前低後高的倫禮原則。順著中軸線的路徑先見到三川殿,接著是正殿與神龕的正立面,豐富的雕刻在此視覺正面顯示廟宇精神所在,更成為裝飾展現的重點區域。石雕裝飾因其材質堅硬,運輪取得不易,原料單價昂貴,製作過程艱辛耗時,故運用在三川殿正立面上,除了堅固耐用,亦可藉珍貴裝飾的附加價值,突顯對神明的尊貴與敬意,也因此三川殿成為石雕裝飾出現最多的地方。
        而建築裝飾通常依著人們視覺焦點做加強或簡化的雕繪,視覺平視點容易看到的部位,會予以強調並複雜精緻化,背面或太高太低的台基,及石牆背面,則略為帶過或不加裝飾。勸濟堂的石雕多屬觀音石材質,因長年受到濕氣的浸潤,加上觀音石易風化的質地,造成石雕作品部分輪廓已模糊不清,直至翻修過後才使其原貌略為清晰。
        在欣賞石雕藝術之餘,我們不禁思考,這雕塑藝術的背後,匠師們如何以其巧手,賦予這些外表樸實不起眼的石頭以新的生命,其運用雕、鑿、切、割及鑲嵌手法,令石頭活靈活現地說故事,以一件藝術品接合了時間與空間的縫隙。

峰前匠師蔣萬益
        福建泉州惠安向以建築師著稱,靠海的崇武鎮自明代以來,名匠輩出,溪底村擅於大木結構,官住村出泥水匠,峰前村則以石匠聞名,三村匠師外出發展時多互相照應,工事上也會相引搭配,其中又以峰前村蔣姓石雕匠師最負盛名。勸濟堂部分石雕即出自惠安峰前匠師蔣萬益先生之手。
        峰前村,全名為「惠安縣崇武鎮五峰行政村峰前自然村」,隸屬於福建省惠安縣。由於五峰村的地形以台地為主,土地貧瘠,農耕條件不良,當地居民,以豐富的岩石資源作為生計選擇,自然環境成為石雕工藝發達的天然優勢。
        至於峰前村的石雕專業形成優勢已不可考,但據《鼎邑三門盾蔣氏宗譜》所載:「鼎邑三門盾蔣氏開基祖蔣德麟字志意,在清雍正二年問到福甯州十二鑿石為業,至於乾隆八年徙居鼎邑新六都菁嵐下三門盾居焉,立志創業。」由此可知,峰前石匠早於雍正二年,已憑藉技藝四處謀生。至於峰前蔣氏石匠在台落戶,則在清末光緒年間,其居住地點多於人口聚集之地與匠師承造的廟宇所在地有極大的地緣關係,甚至有些匠師因業務量多,所以設籍地點也遷移多處。而日本治台期間,人口大量增加與市街城鎮的聚集成長,及相關營建計畫,加上大正四年到十四年的十年間,是台灣經濟明顯的高峰期,相對的廟宇興修改建的例子也最為普遍。 
        由於日治初期,1896年曾發佈「廟宮保存諭示」,表明對台灣的寺廟不加以干涉,任其自然發展,故廟宇建築在此時期大興土木,這也成為峰前匠師再台最活躍的一段期間。然在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後,兩岸交通重開,近八成的唐山匠師重返內地,有些在台設有戶籍的匠師投入晉江、安海興建民居大宅,蔣萬益先生也在其中。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兩岸交通中斷,蔣萬益先生與家人自此分隔兩地。
       峰前匠師雕刻特色之一為人物表情生動,臉部上窄下闊,額小而頰寬,姿態、服飾、裝扮充分反映戲劇之身段。
        峰前匠派的另一特色為有高度擬人化的藝術水準。北獅(北京獅)的外貌威然有氣勢,低眉怒目、兩耳長垂、神態肅然、線條剛勁,具有一種威武兇悍的特徵。清康熙年問,惠安匠師李周創造性地,將北獅改成搖頭擺尾站立的形態,於胸披彩帶、足抱彩球,呈現喜慶的氣氛。雌雄二獅左右側視,雌獅前爪撫摸戲耍的幼獅,雄獅口含滾動圓珠,一如勸濟堂三川殿門前的石獅。在臺灣有一句行話「無蔣不成場」,正可以說明惠安石雕匠在臺灣的地位和影響。

題材表現
        傳統建築的裝飾題材包羅萬象,其裝飾動機起源於祈福、避邪、象徵吉祥寓意、表彰忠孝節義與美的概念,透過某種寓意、諧音或附加文字等形式來表達人們的願望、理想。內容大致可分為花鳥、人物、走獸、裝飾四大類別。

(一)花鳥類:

        在雕刻構圖中,植物多與鳥類題材搭配,使畫面內容更具深度,鳥類題材常見的有鳳凰、鶴、鴛鴦、燕子等,多取諧音或其象徵的吉祥意義來傳達人們的願望。
        勸濟堂三川殿立面裙堵的「鹿燕同春」,據《抱朴子》云:「鹿壽千歲,滿五百歲則其色白。」又鹿字與三吉星「福、祿、壽」中的祿同音,因此鹿常用來表示長 壽與官祿。燕子象徵春天,又「燕」諧音「宴」,用以表「賜宴」之意。另外腰堵的「富貴白頭」,則是由牡丹與白頭翁組成,牡丹花為富貴的象徵,白頭翁的眉 及枕羽白色,有「鶴髮白頭」之意,用以比喻夫妻恩愛,白頭到老。
        至於,以植物搭配人物成典的常見題材「四愛」,指的是陶淵明愛菊、周敦頤(茂叔)愛蓮、和靖愛梅、唐明皇愛牡丹。勸濟堂三川殿餘塞板上取其中之「陶淵明愛菊」及「周敦頤愛蓮」,蓮花不僅是聖潔的象徵,一莖雙花的並蒂蓮(荷),諧音有「連」、「年」、「合」、「和」在吉祥圖案中運用極廣。

(二)人物類:

        惠安峰前蔣氏石匠慣用的人物題材計有:孔明巧借東風、貂蟬拜月、元直走馬薦諸葛、甘露寺赴宴。伯邑考進貢贖罪、首陽山、送銀燈、三娘教子、七賢過關、澠池縣收張奎、孔明激權瑜、元直走馬、孫權計破曹操、楊奉董承雙救駕、呂布濮楊破曹操。廣成子收殷郊、張山李錦伐西歧、氾水關、呂岳伐西歧。
         勸濟堂中以人物故事為題材的石雕作品,有位於三川殿龍虎堵身堵的「祈求吉慶」,及位於龍虎堵頂堵的「別徐庶」、「哪吒鬧東海」。其中「別徐庶」一則出自 《三國演義》,故事敘述曹操得徐庶為其效力,因而挾持徐母相逼,徐庶侍母至孝,不得已只好告別劉備,辭官返家。離別之日,劉備、關羽、張飛相送於道,馬背上徐庶的身影漸行漸遠,終被樹枝所蔽,為此劉備特命士兵將樹枝砍去,堅持目送遠行。畫面生動感人,藉此傳達忠孝節義故事中,英雄相惜的真切情意。另外位於正門立面上下段,為三國的「三英戰呂布」及四聘中的「渭水聘賢」,其背面則為《封神演義》的「大鬧朱仙鎮」等。豐富的人物故事,加上師傅 的巧手點綴,讓書中的人物活躍於雕刻影像。至於三川殿簷角下的「南極仙翁」,即「南北斗星君」,主司壽命,亦稱「南極老人星」,是為壽星,與福祿合稱「 三星」,或稱「財子壽三仙」,有時也與八仙相配。
        而勸濟堂石作中最值得一提,也最引人注目的,是為於正殿的花鳥人物柱,為蔣萬益與張華水之對場作,其雕工栩栩如生,可謂匠心獨具,堪稱鎮堂之寶。

(三)走獸類:

        勸濟堂三川殿的龍柱,為昭和六年(1931年)改建前的舊作。而龍堵身堵的東龍,其故事描述「鯉魚躍龍門」,有仕途得意、飛黃騰達之意。此外,三川殿豎材的「 漁翁得利」,為「鯉」與「利」的諧音之用,又「魚」諧音「餘」,故常應用於「吉慶有餘」的吉祥圖案中。正立面裙堵的麒麟,則有濃厚的惠安風格。麒麟以其有武而不為害,不踐生靈,不折生草,故為傳說中的仁祥瑞之獸。除了上述具代表性的龍柱、石獅與麒麟外,另有「爵祿封侯」,意即受封侯爵,並得到更高的俸祿。紋樣常以鵲、鹿、蜂、猴等組合構成,利用「鵲」與「爵」、「鹿」與「祿」、「蜂」與「封」、「猴」與「侯」諧音來表達寓意。

(四)裝飾類:

       「博古圖」可謂是吉祥物的總集,其構圖源自清代的歲朝清供,是裝飾類的大宗。而如意也是經常被應用的裝飾題材,其形有時與靈芝、祥雲混合,為人人耳熟能詳的語辭,最能表達趨吉避凶的心理,以至演化為吉祥的代表。另有佛家「八吉祥」、道

家「暗八仙」(八仙所持之物)、文房四寶、琴棋書畫等,常應用於隔扇裙堵的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