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的根源

    松山慈祐宮原名錫口媽祖宮,又稱松山媽祖廟,創建於清乾隆十八年(西元一七五三年),溯其淵源,昔時有一福建泉州籍行腳和尚,俗名林守義,法號衡真,雲遊四方,好結善緣,由湄州攜奉天上聖母分靈全身四處渡化世人,雍正末年(十八世紀初)渡海來台,經滬尾(今淡水)登陸後沿途托缽化緣,乾隆二年(西元一七三七年)行抵錫口創設崇奉,當時地方士庶多係泉州同鄉,眾皆推誠響應他的善行,加上先民都是崇敬媽祖,乃群起倡議立廟奉祀,並集資建廟,募捐達十餘年,於乾隆十八年正式興建,建材均在福建採購度運來台,歷時四年,終於乾隆廿二年(西元一七五七年)完工。從此確定媽祖宮為當時錫口十三街庄居民精神歸依之所。

昔日錫口媽祖宮,後端為基隆河,由於水運便利,工商繁榮,又因船隻都經此河通抵淡水港,加上潮水的關係,使錫口人文薈萃,使立於上游的汐止交通更形便捷人口繁茂。本宮在嘉慶六年(西元一八○一年)及道光六年(西元一八二六年)先後二次重修正殿(媽祖殿)民國六年再重新整修,使廟宇輝宏,廟貌更加壯麗雄偉。至民國五十二年(西元一九六三年)時增建後殿的佛祖殿,前後費時兩年工程全部完峻,廟貌更是美輪美奐,並帶動地方日趨繁華,促使廟宇附近街屋紛紛改建,到處高樓大廈林立,地方更趨繁榮,本宮為應需要於民國七斗(西元一九八一年)再次興建東西側廂房,越二年並擴建正殿,於民國七十四年(西元一九八五年)十一月落成。新建正殿構造為華南式宮殿造型,三層出隨三川太子亭,全部鋼筋混凝土,二、三層結網綱目,內外壁及地面,均採用進口石材、福壽石、紅寶石飾面,金碧輝煌,精緻華麗,至民國七十四年台北市政府為興築基隆河堤防及開拓堤內道路乃徵收本宮部份基地,使原本供辦理活動的場所面積縮減,本宮乃利用僅有空地向上發展,並於民國七十五年重建後殿,計地下一層,地面五層,成為本宮最高建築物,同時在民國七十六年重修拜殿,同年十二月完工。

歷史事紀

1737(清乾隆2)

福建泉籍行腳和尚林守義由湄洲攜奉天上聖母分靈金身到松山,管理人為林守義。

1753(清乾隆18)

本宮媽祖殿創建。

1757(清乾隆22)

本宮媽祖殿竣工。

1783(清乾隆48)

松山地區眾子弟獻[利齊參天]橫匾

1801(清嘉慶6)

錫口媽祖第一次重修

1826(清道光6)

錫口媽祖第二次重修

1879(清光緒5)

福建水師補鹽大使華有滋贈[德光靈揚]橫匾

1888(清光緒14)

古泉城信官刁祖錫贈[海德咸春]橫匾。

1890(清光緒14)

進士趙鴻贈[神之格兮]橫匾。

1895(清光緒21)

王瑞圖任管理人。

1907(明治40)

陳茂松任管理人。

1917(大正6)

錫口媽祖宮第三次重修。

1921(大正10)

松山庄長蔡九母任管理人。

1945(民國34)

媽祖殿第四次重修。

1946(民國35)

林湖樹任管理人。

1949(民國38)

媽祖殿第四次重修竣工。

1960(民國49)

成立松山慈祐宮管理委員會蔡水勝擔任主任委員。

1963(民國52)

增建佛祖殿[後殿],舉行第一次祈安建醮。

1965(民國53)

增建佛祖殿竣工。

1966(民國55)

完成財團法人台北市松山慈祐宮登記,蔡水勝當選第一屆董事長。

1969(民國58)

下塔悠庄退出十三庄,由西新庄遞補。

1971(民國60)

陳春求當選第二屆董事長.

1974(民國63)

陳春求當選第三屆董事長。

1975(民國64)

舉行第二次祈安建醮。

1977(民國66)

在虎林街興建附設圖書館,陳春求當選第四屆董事長

1978(民國67)

響應政府一區一所圖書館的政策,附設圖書館落成,樓高五層,藏書2萬餘冊。

1980(民國69)

陳春求當選第五屆董事長。

1981(民國70)

本宮東西側廂房竣工。

1983(民國72)

內政部將本宮暫訂為第三級古蹟,松山慈祐宮正殿建築被焚燬,惟神龕的媽祖暨其他神祇完好如初,居民咸稱奇蹟.重建松山祐宮正殿,朱紫明當選第六屆董事長。

1985(民國74)

內政部解除本宮暫列第三級古蹟之認定,政府為基隆河截彎取直,徵收松山慈祐宮部分土地,使得本供需往天空發展,重建松山慈祐宮正殿竣工。

1986(民國75)

朱紫明當選第七屆董事長

1987(民國76)

重建後殿竣工,凌霄寶殿'三清殿'諸聖帝君殿暨佛祖殿安座。

1998(民國77)

年松山媽祖聖誕燒境出巡,由十三街庄除松山區外,廣大至南港'內湖'中正'大安等區,冬令救濟暨各項愛心服務,由松山區外廣充至南港'內湖'中正'大安等區暨台北縣汐止市。

1991(民國80)

年邀請嵩山少林寺佛學文化交流暨武術表演。

1992(民國81)

年郭倉穀當選第八屆董事長。

1994(民國83)

年首度參加觀光局主辦台北燈會,松山媽祖駐駕媽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