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父母之名 公學校時期 中學校時期

 

      

       日本殖民台灣10年後的1904年,柯旗化的父親柯松木出生於台南善化街的一個鐵皮匠家,排行老三。當時到處都有供台灣人子弟唸的「公學校」,但柯家貧窮,無法讓孩子就學。柯松木年輕時,到高雄州旗山鎮學做麵線,師傅很欣賞他的老實、誠懇和勤奮,便把17歲的女兒盧美許配給22歲的他。兩人結婚後,搬到高雄北郊清代舊縣城所在地的左營,租了一間房子,開始製售麵條。1929年,他們的第一個兒子出生了,由於母親是旗山人,父親是善化人,所以取名為柯旗化。

松木商店,柯旗化從出

生到第一次被捕所居住

的地方

       

1935年,柯期化進入左營公學校(今舊城國小),課餘在住家附近的「城隍廟」跟宿儒學習「漢學」,誦讀《三字經》。他的成績一直非常好,到六年級畢業都保持全班第一名,並擔任班長工作。他唸四年級時,有一位同學帶《小學四年級》雜誌到班上來,柯旗化向他借閱,立刻迷上了,從此他每個月都買《小學四年級》猛看,並且與一群雜誌同好交換閱讀,從此養成他閱讀吸收新知的良好習慣。

柯旗化小時後喜歡到家附近的

城隍廟玩耍,也在那裡和一位

老先生學漢文。

   

對於眾多台灣島上的公學校畢業生而言,當時七年制的的師範學校是最難考的,因為是公費而吸引許多經濟條件比較差的鄉下高材生報考。師範學校每年招收40人,其中台灣人錄取不到10位,台灣人學生錄取率不到2.5%,競爭非常激烈,而日本人的錄取率約為33%50%間,顯得容易許多。

作者五歲(最左)全家福照片

   

       唸公學校時,大家都是台灣人,根本沒有差別待遇。中等學校入學考試對於台灣人學生非常不利,考試用小學校(日本人學生唸的小學)的教材,而且日本人的錄取率遠高於台灣人,開始深刻感受到民族歧視和差別待遇。郊區公學校畢業的柯旗化,雖然成績一直名列前矛,程度畢竟距都市學生有一段落差,因此未考上台南師範學校和高雄中學校(今高雄市立高雄高中)。不得已,先進入旭國民學校(今三民國小)的高等科就讀。

                       

 

 

 

 

 

 

 

 

 

 

 

國小畢業照(後排左三)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年3月,柯旗化終以優異的成績考上日本人佔壓倒性多數、臺灣人學生經常受到排擠的「高雄中學校」,考上這所中學的台灣學生被稱做「秀才生」,成績好者往往被日本學生嘲諷為「書蟲」,自尊心受到傷害,因而產生離心傾向,或萌生反抗心理,或躲進自己封閉的殼中自求多福。在軍國主義時代,低年級生必須服從高年級,路上碰到高年級生必須舉手敬禮,否則會受到嚴厲的斥責,甚至痛毆一頓。進入中學後,他購買英語、數學參考書及升學雜誌《螢雪時代》來閱讀

 

 

 

 

 

 

 

 

 

 

舊城國小(昔日的左營公學校)

   

日本帝國的敗象逐漸顯露,米、肉、砂糖等物資嚴重匱乏而必須實施配給制度,日本人的配給量比臺灣人多,改日本姓氏的臺灣人配給也比一般人多。製麵原料的麵粉供給愈來愈少,製麵機常常停擺。時局愈來愈緊張,防空演習也愈來愈頻繁,1944年初人員開始「疏散」到鄉間。19454月,美軍登陸琉球後,我升四年級,同時接到警備召集令。所有學生軍被編入新成立的高雄壽山學生隊。

 

學生兵戴中學生帽子,穿學生制服,胸前佩帶二等兵的一顆星。在碎石子路上行走,皮鞋穿不到半個月就磨破了。每天主要的工作是挖掘隧道、構築陣地,這時候,享用一頓香噴噴的白米飯午餐,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1945815日,日本戰敗投降,大家都穿軍裝、著軍靴,仍以雄揪揪的姿態前進。高雄中學從9月中旬開始上課,除了極少數日本老師留用外,從校長到各科老師大都換成台灣人。

 

            

 

 

 

 

 

 

 

 

 

 

 

1946畢業於高雄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