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布行歷史

 

   

位於淡水河畔的大稻埕碼頭和大稻埕發展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昔人以大稻埕緊鄰淡江,而稱稻埕為「稻江」。咸豐年間,淡水開港通商,外商洋行紛紛到此設商號,促成大稻埕往後出現濃郁的異國情調與繁華一時的盛況。如今,由於這個曾為大稻埕創造財富的稻江碼頭,漸漸為人們遺忘。
 

   

大稻埕的開發者林右藻

     

林右藻是開發大稻埕商業區的關鍵人物。清道光中葉隨父經商渡臺,設籍艋舺八甲莊。1853年(咸豐3年)頂下郊拼後,林右藻守護霞海城隍並帶領異姓鬥爭敗逃的同安人到大稻埕定居落腳,重建家園。並在迪化街中間部分蓋起復興、復振、復源三家店舖,當地變成為大稻埕最早的一條街市。

林右藻任廈郊之郊長(同業公會會長),聯合泉郊、北郊成立「金泉順」,出任三交總長。因為經歷鬥爭及逃亡的過程,大稻埕人大多有著堅忍不拔的個性及意於接納外族的胸懷,又因當時艋舺人排斥外人設洋行和工廠,因此洋人紛紛轉至大稻埕發展。此後大稻埕取代艋舺,成為清末全台最興盛繁榮的商業中心。

   

迪化街簡介

     

迪化街是全省布帛、中藥和南北貨最大的批發、零售市場,這是逛迪化街最吸引人之處。

從南京西路往北走,就可以進入這3類行業的集中區。南街以永樂市場的布店及中藥舖為
其商店特色;而位於民生西路以北直到台北大橋間的迪化街,以南北貨及一些傳統的行業為主,如油航等等。迪化街的布行多數分佈在永樂市場及其附近的街巷。全台灣90%的布帛批發商都集中在此,各式各樣毛料、綢緞等,一應俱全。

若說貴德街是當慈大稻埕繁榮的象徵,那麼,迪化街便包含了大稻埕人的生活縮影。迪化街是台北市現存最完整也是最具歷史意義的老街。它不但是大稻埕最早的市街,而且從清末至今,都是大稻埕商圈的核心,ㄧ直保持著舊日的風貌和活耀的商業活動。一般所說的老街「迪化街」,其實是指台北大橋以南的迪化街一段。在清代這條老街道分成幾段,由南而北分別是南街、中街、中北街、普願街和度厝街。迪化街在日治時期曾進行市區改正,街道改名為「永樂町」,店家也陸續改建成具有歐洲風格、美輪美的巴洛客式、閩式及洋樓格調的建築。

光復後,台北市各街道重新依大陸行政區域來命名,便以新疆省會「迪化」來做它的名稱。
 

日治時期,資本雄厚的日本布商,把日本印花布料大量輸入台灣,取代了本地傳統染布業的生意。他們在迪化街南段建立進口布料的批發站,再批售給本地的中盤商,最後運銷各地零售。當時台灣70%的布料批發商都集中此地,成為全省最重要的布料批發市場。
 

光復後,日商撤離,紡織界開始自行設廠生產布料,減少對進口布料的依賴。由於政府的鼓勵和廠商研製布料成功,迪化街上的布行發展更為迅速,ㄧ直延伸到南京西路、塔城街和貴德街一帶。近年來逐漸轉型成成衣業者,零售布商也改為了成衣加工業者。
 

   

實例

     

這是出身大稻埕的畫家郭雪湖所繪製的『南街殷賑圖』,描述1930年代迪化街在中元節熱鬧的景象,從畫中可看出日治中期,迪化街已有幾家藥行、布店。

 

   

曾流傳的打油詩

     

迪化街行業很古老,生意好得不得了!
站在永樂市場向外瞧,大小布行滿街道,
棉、麻、絲、絹和毛料,只要喜歡任你挑!
說起布行歷史老,日人首先來落腳!
印花布料很討巧,鄉里鄰居都知曉!
光復後,台灣人研發新布料,
花色和質地都很好,
吸引全台布商來批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