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又稱拱辰因北極星古稱"北辰",拱辰之由來為《論語》

〈為政〉篇「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拱指拱衛;辰指北辰,亦即北極星,古代以北極星為最尊貴之星,比喻四方歸心之意

    北門於道光5年(1825年)7月15日動工,道光6年(1826年)8月15日完工。內門 額〈左圖〉上款題「大清道光五年桂月穀旦」,下款題「督建總理吳春祿、黃化鯉,督造總理方耀漢、吳廷歲」;外門額〈右圖〉上款題「大清道光五年穀旦」,下款題「福建汀漳龍道攝理台灣府事方、鳳山縣知縣杜紹祁建」

 

 


 

   門位於左營義民巷勝利路埤仔頭街交會處。 北門城門座面寬16.64公尺,深8.44公尺,門面前緣磚砌雉堞有九個,雉堞在轉角處成曲尺狀,臺座兩側設有磚階梯通達城牆馬道,馬道為士兵行走、偵察與作戰的通道,表面鋪有磚石,利於行走。
   北門的建築材料大多以
(即為珊瑚 岩礁)為主體,城門牆壁以造型獨特且堅固穩定的六角蜂巢狀石塊砌之,花崗石樑跨在半圓拱形城門上,現仍可見安裝門扇的凹槽 。

   在城門內,洞內的建築構造,主要以石樑橫跨在半圓拱上為支撐,內壁則砌六角形蜂巢石塊,以多面接觸,使整座城更加穩固。

   從門外看,匾額上寫「拱辰門」;而看門內的匾額上則是寫「北門」喔!北門城門座寬16.64公尺,深8.44公尺;雉堞寬148公分,長157公分,厚43公分;門洞外捲徑2.84公尺,深2.56公尺,內捲徑3.46公尺,深3.82公尺。

這是拱辰門旁邊的告示牌。北門得附近還有咖啡店,可以悠閒的喝著咖啡,一邊欣賞北門的雄壯之美喔! 左營舊城北門正面的照片。門上的城樓已毀,但城牆、雉堞、射孔、窺孔、門洞、踏道、踏道門及彩繪等仍保存完整。北門又稱拱辰門,城壁上有一對門神浮雕, 為全台唯一的特色。




 

   日之練兵場、刑場都在北門郊外,而北方在風水上為不祥,因此門外兩側塑有泥塑彩繪的門神浮雕:左像為「神荼」,右像為「鬱壘」

  「
神荼鬱壘為傳說中的神話人物,倆人專門制服危害人間的惡鬼,因此,鬼最怕神荼、鬱壘二人。民間都以倆人的畫像貼於門上,或直接畫於門上以守護家門。中國古代相傳北門外是鬼門、多惡煞,所以塑門神以避凶邪。

  
門神高237公分、寬116公分,以螺殼灰浮塑為底,外施油漆畫而成,雲騰浪湧其間神態逼真,精美有力,氣勢威嚴,此泥塑加彩作法,這是台灣僅存的孤例 與特色

   現今我們可以看到門神雕刻上黑黑髒髒的,並不是原來的顏色,那是早期北門附近的居民缺乏保護古蹟的常識,拿鹽酸來刷洗,使得原本的色彩被腐蝕。

 

 

    門外的埤仔頭街為重要市街之ㄧ。人們每天來來往往都要經過該門。該城門雖已經過長久歲月的洗禮,原本已多有損壞,但在多次修建後,還是可見堅固的城牆及其昔往日的雄偉壯觀。 

  經由階梯通往二樓,將會抵達城樓。現在城樓已經毀壞,但寬廣的空間,仍可以讓人想像當年城樓的樣子,和士兵們在馬道上奔跑的情景。

  


 

 

~拱辰井~

   

    於拱辰井,左營地區有個有趣傳說:兩百多年前,台灣有個縣,在縣太爺的籌畫下,築了一座土城。而令縣太爺頭痛的是,城外居民好勇鬥狠,常常鬧事。後來縣太爺聽信了一位風水師的「指點」,在 北門城門外不遠的地方, 挖了一口井,都希望井水的「柔」能調和居民的「剛」。這口井果然不負所望,縣民從此「柔順」許多。

 

  兩百多年以後,這口井不再湧出水民國74年(1985年),被公告為一級古蹟之後不久,即發生狀況。因經過都市計劃的變遷,它竟然位於路中央,由於該井凸出路面,又處於交通頻繁的路口,因而易遭意外撞毀,乃不倫不類的塗上黃黑斜線的標誌,常使人誤以為它是一個「交通指揮台」。民國77年(1988年),「碰 !」一聲,一輛小貨車撞壞了它黃黑相間的「衣裳」,才使人們 又想起它的過去,大家又回頭去看拱辰井,看左營舊城的歷史。

 

    由於都市計劃後,「拱辰井」竟處於路中央,被認為妨礙交通,終被拆除井欄,加鐵蓋保存。

因井位於拱辰門外,故名曰拱辰井。

 



  

~鎮福社~  

 
   
福社位於左營舊城北門口,最早建於光緒9年(1883年),主祀福德正神,當地人稱「七甲土地公廟」或「埤仔頭土地公廟」。廟址位於左營區埤仔頭街1號的舊城北門口,它與門前的拱辰井及舊城並列為國定古蹟,早期的鎮福社以土塊及竹結搭建,建造甚為矮小且簡陋,一般人以「埤仔頭土地公廟」稱之。

   當「拱辰井」被加蓋鐵蓋、填柏油路面不久,另一件狀況也發生在「鎮福社」。1986年(民國75年)8月27日午夜二時,舊城一級古蹟土地公廟「鎮福社」右側山牆,遭拖車撞擊,出現大量裂痕,山牆底部向內傾斜,其右側步口壁堵,損壞嚴重。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指出,「鎮福社」於太平洋戰爭期間,遭美機炸毀,光復後修護,但因廟宇木構腐朽,1961年(民國50年),曾拆除,以現代化磚石重建,已失古蹟風貌,工務局曾刻意在廟前加上護欄,以為保護。如今既被撞毀,工務局乃向齊局長報告,並決定提案,請市政府報請內政部,撤銷古蹟管制,以利拆除。 但1986年(民國75年)10月2日,在內政部民政司邀請下,十多位的古蹟學者、專家認為,由於左營「舊城」、「拱辰井」、「鎮福社」,為三位一體的一級古蹟,深具歷史意義,應維持指定。全案經內政部吳伯雄部長批准後,交由高雄市政府執行。
    「鎮福社」雖於1985年(民國74年)被列為一級古蹟,但延至1991年(民國80年)6月始獲修護完工。警方且在其欄杆旁豎立「古蹟重地,禁倒垃圾,違者究辦」。但因正位於左營區勝利路與店仔頂路口,一面與鄰房相接,三面有人設攤,有人堆置廢棄物,有人違規停車,髒亂情況令人難以想像,一級古蹟「鎮福社」竟窩在髒亂中,又有誰知道它是一級古蹟。
 

    福社是一座鎮守北門的福德正神廟,它與一般普通的土地廟意義不盡相同,在臺灣現存的古代城門中,這是僅存的唯一佳例。現在,鎮福 社裡的福德正神已經遷往新鎮福廟了。  
    經當地善信集資重建才有今日之廟宇規模,鎮福社仍然保留傳統的建築裝飾,例如門神、屋脊燕尾、獅面懸魚...等。而且仔細詳端門神,你將會發現鎮福社的門神跟其他地方的不一樣!非常獨特~

 

鎮福社門前之拱辰井舊照

資料來源:《左營歷史照片暨古文書》。
現今的鎮福社(一)

現今的鎮福社(二)

鎮福社的門神與一般廟宇不同,非常特別~

鎮福社的建築裝飾十分的華麗,門神栩栩如生,
屋脊上的燕尾(左圖)、獅面懸魚依然可見(右圖)。

鎮福社正面門上方左右兩邊的彩繪

鎮福社左右兩側邊的人物彩繪

這是新的鎮福廟。
地址:左營大路6巷81號3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