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專題研究計劃網站的相關資訊  
連結至貴隊參賽作品的網址首頁:用生命搭起的箭瑛大橋-張箭、鄧玉瑛老師
連結至貴校的網址首頁:花蓮縣鳳林鎮長橋國民小學


專題研究計劃完成日期:97年2月25日
學校:花蓮縣長橋國民小學(只有62位學生的可愛學校喔!)  
縣市:花蓮縣鳳林鎮(滿妹豬腳聽過嗎?就在學校附近喔!) 
指導老師:涂欽鴻老師、王永誠老師、呂至全老師
多少學生參與這個專題研究計劃?12位
他們的年紀是:10-12歲
專題研究計劃聯絡E-mail信箱:涂欽鴻老師davidtu3@yahoo.com.tw

 
讓小記者帶您親臨現場,告訴您30年前張箭與鄧玉瑛兩位老師用生命寫下的故事

小記者現場連線報導一

小記者現場連線報導二

小記者現場連線報導三

小記者現場連線報導四
 
貳、專題研究計劃總覽  
我們參加的競賽類別是:地方人物領袖
   

我們的「地方社區」是:

  花蓮是台灣最美麗的後花園,鳳林鎮位居於花蓮縣中區,是一個傳統客家農村地區,當地人十分尊師重道並重視教育文化,如此的人文薈萃,曾被天下雜誌譽為「校長的故鄉」。而山興里位於花蓮縣鳳林鎮,東靠海岸山脈,西邊隔著蜿蜒的花蓮溪與鳳林遙遙相望,擁有遺世孤立的山居氛圍。來到這個純樸的山村,走在充滿綠意的小徑上,聆聽林中的蟲鳴鳥叫,倘佯在鄉間小道欣賞田野風光,飽覽滿山遍野的綠意,猶如欣賞一幅風景畫,讓人賞心悅目。
 

我們的專題研究計劃概要:

  這是三十年前發生於鳳林小鎮上驚動全國的不幸事件,張箭及鄧玉瑛兩位老師為了到山興國小上課,在跨越花蓮溪險惡的河水時,不幸被溪水所吞噬而殉職,這樣的悲劇震驚了社會,翻騰了人心的溫情……
  流水依然悠悠,三十年過去,身為鳳林子弟的我們,不願意讓這段傷痛僅化為追思與回憶,期待透過我們的研究,尋回記憶的斷簡殘篇,也藉此讓我們在地的孩子瞭解在地故事,更希望透過我們的研究告訴大家,曾經有兩位熱愛生命的老師,用熱情灌溉教育、用生命成就永恆──他們是張箭與鄧玉瑛。
 

我們的網際網路環境:

  我們學校雖然位於花蓮縣鄉下,但本校資訊設備完備,有一間全新的電腦教室,以安裝自由軟體做為學生上課教學之用,班班有電腦及液晶投影機,足以滿足老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上的需求。本校對外連線為光纖網路,連線速度十分快;在多媒體設備方面,有數位相機、DV、掃瞄器及錄音設備等;學校網頁也朝向行政資訊化,減少紙張浪費及提升學校行政效率。我們十分珍惜各項設備,及研習的機會,努力提升自身資訊素養,利用資訊融入各科,藉以提升學生學習深度。此次主題研究過程中,為研究的需要,師生均充分使用校內資訊設備,無形中學生也學習到資訊科技應用在主題研究與生活周遭的新知識。
 
  我們所遭遇和克服的難題:

遭遇的問題

問題描述

我們的解決方法

我們與受訪者的受訪時間無法配合

我們都很喜歡採訪現場的工作,但是上課時間及訪問時間常常是衝突的。

先將老師與學生集合起來,討論將訪問內容及題目,由老師獨自進行訪問、錄音,並且另外安排時間,進行轉述與討論。

安全問題

我們出外訪問安全問題是讓老師放心不下的,因有時候因訪問路途遙遠,須搭乘老師們的車輛。

儘早定出訪談計劃,集中三個星期的人物採訪工作,並且提前確定訪談時間與提出保險時間表。

不會說鄉土語

雖然同學及老師都會說些許的鄉土語,但是和一些訪問者的鄉土語相比,我們有點不敷使用,根本聽不懂。

幸好我們有攜帶錄音筆,作為全程錄音收集,除此之外我們融合了國語、鄉土語還有比手畫腳終於完成了訪談。

收集資料

本次主題網路及書籍資料十分少,均須藉助親自採訪來獲取資料。

事先擬定採訪內容,採取多人訪視,依照訪問內容,作深究探討及延伸。

技術障礙

我們不熟悉使用資訊設備如數位相機、掃描器,對影像處理軟體、網頁製作操作有困難

指導老師細心地指導,才解決了問題。

時間壓力

因為大家聚在一起的時間十分少,又以不影響我們課業為原則,所以我們要利用有限的課餘時間做最多的事。

我們充分利用午休或下課十分鐘、週三下午、休假日等時間拼湊起來,打報告或閱讀資料討論內容,因此感受到與時間賽跑的壓力,尤其在這段時間,組員裡有人參加拔河比賽,能全數聚在一塊的時間不多,我們每個人都能有效率的利用時間,盡量做好指導老師規定的事。

電腦夢魘

『網路上又大塞車了!』、『電腦又當了!』、『又忘記存檔了!』、『路徑又不對了!』…,在製作網頁時,經常會碰到諸如此類的事。

學校沒做好的事,我們幾乎都是在家完成,借著email或電話溝通討論,上網貼進度報告,我們都一一克服。

還有好多事沒做

當我們愈是和相關人士訪談,我們就愈加發現我們需要訪談的的人越多,需要蒐集的資料也越多………

我們的工作壓力隨著截止時間的進逼不斷的加重,但是老師和學生們,因為自己的心血逐漸的成形而高興。


 

心得箴言:

  張箭老師與鄧玉瑛老師逝世至今已三十載,用虔敬的心、經過數個月的努力,大家彼此團結及分工,我們終於完成了「用生命搭起的箭瑛大橋」網頁。我們看到教師團隊的無私奉獻、看到孩子在分工合作中的學習與成長,他們學會了團結、懂得分享、更懂得感恩惜福,而家長與社區人士的熱心參與和協助,更讓我們因進行網界博覽會主題研究與他們產生更進一步的認識與連結。
  研究雖然結束了,但我們每個人在研究中對自我的肯定與期許將持續開展。透過網路的無遠弗屆,希望張箭老師與鄧玉瑛老師的故事能幻化為楔子,告訴世界「認真過每ㄧ天、世界將因自己而豐富美好……」

參、專題研究計劃要素

請解釋說明貴隊的專題研究計劃是怎樣符合台灣學校網界博覽會的目標與宗旨:

課程方面:
現今學校教學內容,朝向多元化的目標邁進,在許多的課程中已融入社區化的教學,在本校鄉土教育中,加入主題式學習,以學生為主角,教師們扮演指導角色,將主題之加深加廣,除了了解箭瑛大橋橋名的由來,回復當時時空背景,在物資缺乏及交通不便年代,人們為了生活,不向環境及天氣低頭,現在的我們更應知福惜福。
生活教育方面:
在計畫的研究過程中,我們依據個人專長,給我們不同工作任務,我們也確信付出的道理和團結合作的重要,每個人先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行有餘力,再去支援其他伙伴。不但努力的去收集書面資料與伙伴分享,在每次採訪前都會先共同討論,擬定要問的問題,採訪的過程儘量全程錄音,並輪流打成文字報告。
社會教育方面:
藉由參與網界博覽會的機會,我們走出校外、深入社區,學習如何與社會中的叔叔、伯伯、阿姨互動,除了解在地歷史文化,讓我們知道二師的犧牲奉獻之外,也看到更多、體會更多社會中的人、事、物,深深體會在社會的任何角落有著更多的感人故事,這是參加網博很重要、很難得的收穫。
資訊科技方面:
在研究活動中,我們經常用到資訊設備,從一連串打字、上網、寫研究進度、製作網頁、email…的過程中,我們對電腦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並瞭解將電腦融入日常生活的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相信未來我們的學習將會更有效率,相信一定比傳統方式更有效率、更有趣!
分享與回饋:
全校雖然僅有62位學生,但畢竟參與網界博覽會的僅12位,所以我們12位伙伴在學校辦了分享活動,把我們的研究成果對全校同學做心得分享,讓沒有機會參與的同學也能和我們一樣收穫滿滿。老師也帶我們到箭瑛大橋附近去撿垃圾、打掃環境,好讓更多來到箭瑛大橋的訪客們,體會大自然的美景與悼念箭瑛的偉大事蹟。
 

請解釋說明貴隊使用了哪些資訊科技來完成你們的專題研究計劃?

 資訊科技名稱

使用內容

電話、傳真機

聯絡受訪者及隊員間的連絡

錄音筆

用於訪談時的紀錄

數位相機

拍照及資料圖片翻拍

掃描器

掃描書本上的照片與舊照片用

隨身硬碟

備份資料

液晶投影機

觀看電影、文案討論

電腦

製作網頁、存取資料、上網查資料、燒錄光碟

網路

搜尋網路資料及傳輸專題製作資料

電腦軟體

Aodbe Photoshop、 Ulead Photo Impact 11、 Internet Explorer 6.7
Microsoft office 2003、 Macromedia Dreamweaver、 Macromedia Flash
CuteFTP、 Openoffice、 非常好色、 Nero 燒錄軟體


 

參加此次專題研究計劃的學生代表著各自鄉土社區的大使,負有向全世界觀眾介紹本鄉本土特色的使命。

  此次研究的主題「用生命搭起的橋樑箭瑛大橋」,其實就是發生在我們所屬的鳳林鎮,讓在地的師生探究在地三十年前的故事,對純樸的鄉下地方來說也算是一件大事,因此當我們剛開始四處聯繫的時候,就有許多人士鼎力相助,主動提供方向、提供線索,因此讓我們訪問到許多關鍵的人士,例如:當年和張箭、鄧玉瑛老師一同渡河的陳國義校長,他看著兩位老師在跟前被洪水吞沒,還拉著我們親自示範當天的現況;當年張箭老師的學生劉光鶯女士的出現,也是因為社區協助才輾轉聯繫上。這一切讓我們發現因為網界博覽會、因為張箭與鄧玉瑛老師,在他們去世三十年後的今天,一群住在同一個地方卻從不相識的人們,卻因此共同追憶、共同探究三十年前的往事。
  本來擔心因為我們研究所需,必須追根究底的訪問過程會再次影響張箭、鄧玉瑛家屬們的心情,但是我們卻發現幾位慈祥、溫和的長者,給我們的孩子太多的關懷、太多的感動,縱然過程中因談及箭瑛的殤逝歷程而讓大家哽咽,但是我們都有著共同的期望,那就藉著我們的作品讓更多人知道位於花蓮的純樸小鎮鳳林,也讓與多已經遺忘或是從不瞭解箭瑛的無私大愛的人,因此重新了解生命的意義、燃起對生命價值的信心與肯定。
 

貴隊的專題研究計劃對你們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與衝擊? 參考與建議:

1.對研究歷程的瞭解:
網界博覽會的主題研究是一個完整的探究歷程從主題的訂定、研究方向的擬定、實地探究、訪問、資料蒐集、整理..等等,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真是一個難得的學習經驗。
2.對在地人文的使命:
從過程中我們發現,一個師生共同合作的研究競賽,卻在社區產生如此大的迴響,讓我們深深覺得對這個主題的人事物產生緊密的關連,所以在最後整理資料的歷程裡,大家費盡心血集思廣益,總希望呈現一個完整的作品讓更多人因為我們而認識鳳林、瞭解箭瑛。
3.學校與社區關係的建立:
因為研究所需,所以我們必須走出戶外,在與熱心人士接觸的過程中我們非常有禮貌,對叔叔、伯伯、阿姨……親切的問候與關懷、訪問時懂得尊重與禮節,讓很多原來不瞭解學校的人因此知道長橋國小的孩子十分有禮貌對本校增加許多好的印象喔!
 

尊重智慧財產權與引用說明

  在進行研究之前,老師們特地告訴我們在主題研究歷程中尊重版權的重要性,因此師生均在此共識之下進行研究,除主要內容是由我們撰寫,其他只要是來自網路資料、報章雜誌資料,或是受訪者聲音、影像、文字..等等,我們都會在網頁中加註來源出處,並請相關人士簽署授權同意書(如網頁)。讓孩子因此懂得尊重他人,比任何其他收穫更顯得格外重要,這也是本次研究我們汲汲營營的要事。
 

發現教訓和驚奇

1.發現:
透過這次「用生命搭起的箭瑛大橋-張箭、鄧玉瑛老師」的研究,我們才深入瞭解張箭、鄧玉瑛老師的偉大事蹟,並藉 由實地勘查探訪,發現箭瑛大橋的現況,而經由採訪,我們也得知 箭瑛大橋的由來,這點點滴滴的發現,是這次研究最大的收穫。
2.教訓:
三十年前在那物質及建設貧脊的年代,一場意外,卻喚起政府對地方建設的重視,然而一座以兩老師生命搭起的橋樑,卻也解決的當地人民及學子的交通問題,他們的義行至今仍受到當地民眾感念;因此我們在物資富足的當下,更應飲水思源,努力向學,不愧對父母及師長期望。
3.驚奇:
沒想到三十年前,建築的箭瑛大橋依然默默矗立於花蓮溪上,但農村的沒落,人口的遷移,使當地居民已所剩不多,但橋樑依然扮演著人民生活重要的角色,張箭、鄧玉瑛老師犧牲奉獻精神,終於讓後世的人了解生命的意義。
 
肆、專題研究計劃貢獻度說明   

參與人員

工作事項

百分比

學生
房怡萱 張友繼
吳宗翰 胡欣慈
羅浩恩 邱鈺凱
陳羿堯 陳玉蕙
張羽瑭 劉奎寬
李家芸 王傑玟

  1. 採訪受訪對象或相關人士
  2. 攝影
  3. 訪談內容紀錄
  4. 編輯書面資料
  5. 擬定訪問大綱
  6. 填寫進度報告
  7. 收集資料

45%

指導教師
涂欽鴻老師 王永誠老師
呂至全老師 劉金英老師
陳杰燕老師 葉銘恩老師
彭松英老師 張大鵬老師

  1. 召開工作小組會議
  2. 專題研究資料歸納分析
  3. 專題網頁指導與檢視
  4. 擬定專題名稱與計畫
  5. 電腦技術輔導

25%

家長
胡峰榮
房錦球
  1. 聯繫受訪對象
  2. 計畫諮詢

5%

社區居民
鄧連友夫婦 陳國義夫婦
張立雯老師 蔡清妹女士
劉光鶯女士 宋德祿先生
  1. 提供資料
  2. 接受訪問
  3. 諮詢協助

15%

其餘
孫承偉校長
葉克文老師
賴國安老師
  1. 網頁製作
  2. 影片拍攝剪接
  3. 美工設計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