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搗麻糬的樣子

原住民搗小米麻糬的樣子

麻糬起源
 

  麻糬—客家話稱為「粢粑」,是客家米食中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之一,你知道它的來源? 一個客家人聚集的地區,在宋朝曾發生連年旱災,以致當地居民想到去寶珠峰山的龍王廟,求海龍王賜雨水,可是大家有共識時, 才發現各戶人家能拿出來的供品(米)太少了,那該怎麼辦呢?於是居民就想到把各家的米又Q又軟的麻糬蒐集起來,然後一起蒸熟,再將它捶打攪和至柔軟不見米粒的模樣,當這新產品出現後,居民十

 

分滿意,於是當禮佛完後,大家就一同享用,食用其滋味還存有濃濃的稻米香甜味,於是不久這種米食在口耳相傳後,就成了客家人的最愛了。
 

客家麻糬的由來
 

  客家麻糬的由來,據說是古代客家人較窮無錢招待訪客,於是將剩飯搗勻加入花生粉、糖粉變成麻糬,目前在台灣麻糬可以說是以客家人做的麻糬最好吃,也最講究傳統的口感 。一般的台式麻糬口感上較軟,不同於客家麻糬的Q和香,另外用老薑汁熬紅糖煮成的湯汁麻薯 ,客家人俗稱「牛汶水」更是別有一番風味 。
 

小麻糬的由來
 

  阿美族人稱之為「杜侖」,是族裡慶典或節日才吃得到的名貴點心。過去尚有「禁房節」的時代,據說阿美族裡的老婆需精心製作香Q的「杜侖」,讓老公出海捕魚這段期間帶著食用。這類傳說突顯了「杜侖」所包含的貼心及情與義, 也引起花蓮人研究發展的興趣。早期「杜侖」的製作相當簡單,到了台灣光復前經過花蓮人的加以改進又再精心研製,使它口感更加獨特,餡料更加豐富,唯一不變的是那一份貼心的情與義。小麻糬系列原料之一「紅粟米 」產於花蓮縣光復鄉,又如花蓮薯花蓮芋等原料。無一不是取自東部地區之農特產品。因此,遊客來到花蓮,總不忘買些小麻糬系列回去餽贈親友,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千傳出好口碑如,今小麻糬已是花蓮名產之一代表性名詞。

 


資料來源

 社區風味區  北埔當好玩  花蓮特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