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火車站

起源及簡介

鐘塔

貓道

建築特色

起源及簡介

 新竹火車站興建於大正二年(一九一三),台灣西部縱貫線上現存日據時代「長老級」的火車站,它是許多市民的共同回憶。較台中火車站興建年代還早四年。它的建築洋溢濃郁的德國近代建築風情。由日本人松崎萬長所設計,屬巴洛克式西式建築,於一九九八年列為省定古蹟。

 新竹火車站原為紅磚牆面,現在已用洗石子貼面,白色油漆粉刷,但在最近整修時為恢復舊有風貌,將外牆去掉油漆,以恢復外牆表面面飾材質感。

 新竹火車站,對許多新竹人來說除了都有一份相同的記憶與感情依戀外,對台灣鐵路沿線古老車站而言,它的建築與藝術價值也是第一的。

 新竹火車站建築,最具特色就在於它的鐘塔與全台獨具一格盔甲式造型,還有內外小山牆設計,讓空間有延伸感,主結構探鐵皮屋頂是蠻特殊設計,至於便於屋頂維修用的貓道設計更具特色。

 新竹火車站目前現有主體,分為原建部分與增建部分,原建部分於一九一三年完成,包括鐘樓為主的候車大廳及連接售票大廳之側體,而建部則於一九二八年完成,光復後一九四九年增建,包括右側延伸的辦公室,會議室及左側列車車站房等空間,最右側的行李房則為最近所增建的。

 玄關式大門入口由二支梭柱支撐成型,突顯其垂直比例的意象,四面立面牆身由突出的山頭表現它沿自古典西方建築的根源。

鐘塔

 新竹火車站鐘塔(樓)是採子母鐘形態,目前採由機械鐘改為電子鐘。火車站鐘是新竹火車站最重要的外在象徵,鐘內的機械鐘於一九七0年曾換修過一次。而日本人為維修鐘塔在火車站屋頂建有罕具的貓道,被學界認為是古蹟建物中的至寶。

 要更換鐘塔新鐘是大事一件,首由工作人員搭吊車的吊籃,抵達鐘塔後,先將四具舊鐘一一卸下,然後再將新鐘安裝上去,現今的電子鐘,仍探子母鐘形態,鐘樓上的四具子鐘與站內機房的母鐘連線,以確保準點準時。

 至於日據時代規劃的子母鐘為確保行車能準時,而在「電務段」設置母鐘,然後用電將母鐘的時間訊號傳送到每一個單位的子鐘,包括鐘塔的機械鐘在內,讓整個火車站裡,不同場所的時鐘時間都能一致。

 日據時代擺在新竹電務段辦公室的母鐘,左右來回擺盪一次需一分鐘,速度相當慢,在通訊還不甚發達的時代,子母鐘的設計在列車行駛安全上,發揮相當大的功能,而對時也是各部門與列車很重要的工作,但如今子母鐘早已報廢,母鐘也不見了,新竹電務段也因鐵路向縮編而遭裁撤,改為電務分駐所。

貓道

 新竹火車站除了鐘塔的奧祕,還有更神祕的「貓道」,貓道係為維修新竹火車站最重要的象徵,為「鐘塔」及「屋頂」而設置,其中最後一段通往鐘塔頂部極為斗峭危險。「貓道」原有的名稱是「維修道」,是在屋樑柱間用木板舖設的一條走道,功能是為維修屋頂與鐘塔時的唯一通道,由於長期在陰暗的屋頂樑柱中只有貓等動物才會鑽爬,所以被稱為「貓道」。

 新竹火車站的屋頂瓦片原先是用「銅瓦片」,而非目前容易生鏽朽壞的「鐵瓦片」,一九六一年因颱風時損壞嚴重,修復時才改為鐵瓦片,所以在屋頂還用銅瓦片時代,如有人撿到銅瓦片,還拿回家敲打成鍋子使用。如今總統府及國立歷史博物館仍保有完整的銅瓦片之屋頂,特別是銅瓦片在銅氧化後會產生綠色的銅鏽,使整個屋頂反而呈現出不同的漂亮風貌。

 新竹火車站南側在日據時代修築一座扇形機關車站,甚具運輸轉運之功能,但在一九八九至一九九二年間為了改建成通勤電聯車車庫而陸續拆除。現在這座造型獨特的扇形車庫已在新竹火車站內消失,代之而起的則是類似建築工地工寮般急就章搭建的車庫,非常地不美觀。

 整棟建築量體雖小,進深雖淺,但適度地挑高垂直向的比例,不失繁複的裝飾細節將一座小量體之火車站,表現出不小的氣勢。

建築特色

新竹火車站是後期文藝復興建築,兼有巴洛克與哥德式風格,它的造型有以下的幾個特色:

1、立面中立軸偏北,使中央尖塔與入口能面對東門域形成端點。

2、平面非對稱配置,接近長方形,售票間夾在大廳和等待空間,且此空間皆有驗票口。

3、正立面的水平簷帶,越往中央越高,襯托中央盔頂形鐘塔的高聳屋坡上「老虎窗」,鋸齒狀山牆使整體更覺平穩。

4、正平面哥德式鋸齒山牆,拱窗誇大的拱心古柱身矮胖,刻意省略拱窗、拱圈的石塊造型,柱體與牆壁轉角,開口部四周之處皆用仿石收邊。

5、入口門樓是多立克式(Doric)、柱頭架以豎體紋裝飾兩旁方柱聯絡山牆。

6、驗票口突出的裝飾性山牆及拱門塑造入口門廊氣氛,雙柱式的拱門立在粗狀的台基上。

7、內部建築,突顯之處即為每個窗子的下面均有雕刻花樣,相當精緻具有特色,為現有建築難得看到的。特別是有文藝復興時期的浮雕裝飾處處充滿濃烈的歐風。

8、外觀上最大特色是有一座二段式傾斜度的屋頂搭配一座盔甲式有四個方向的鐘塔與比例修長的拱圈門廊。造型優美典雅兼具歷史與藝術價值,是新竹市的地標及特殊的都市景觀,也是台灣近代交通重要見證。

9、山牆式的立面玄關,有集中視覺景觀效應,自本處再往大廳可以看到內牆處亦有一山牆立面造景,是視覺景觀的延伸。

10、候車大廳是磚木結構,所以進深較淺,以形塑城市節點的象徵。

11、日據時代售票處位於現今7-11的地方,一九九二年票房因應電腦連線方遷移現在地方。現在票房在日據時代是頭等車之候車室。

12、 一九六六年因本線,支線貨運激增,以及調車業務日趨繁忙,更為配合台灣肥料公司新竹廠擴建後之運輸需要,始擴建貨運站,至一九六九年完成吞用,客貨業務正式分開迄今。

資料來源:

文字部份摘錄至曾文岑先生訪問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