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猴媽祖 眾神文物 媽祖文化季 訪談報導 參考書目
 

  

  屏東慈鳳宮創建於清朝乾隆2年,即公元1737年, 迄今已近270年。乾隆11年(公元1746年),阿猴媽祖的信眾愈來愈多,草創時期的廟宇已不敷所需,地 方仕紳鄭峙鼎等人於是發起捐款,在目前媽祖廟的所在地興建殿堂式的木造建築。後來稱為「舊媽祖宮」。


  根據乾隆29年的「重修鳳山縣志」。當時的慈鳳宮被稱為「鳳山縣阿猴街天后廟」,從那時候起,阿猴媽祖即與阿猴城的發展密不可分。道光5年(西元1825年),信士郭先桂先生倡議以磚牆改建,並以聖母「慈心濟世、鳳德化民」的宗旨,定名為「慈鳳宮」。光緒7年(西元1881年)御賜「阿猴街慈鳳宮」,奠定了慈鳳言在阿猴城的地位。

  慈鳳宮在改為磚瓦建築後,在清末漸漸成為地方民眾的信仰中心,一直到日治時期(公元1919年),當時的地方人士戴連宗、蘇雲英、林英良等人再度募款,展開慈鳳宮時代的第一次重修。從這次重修之後,慈鳳宮總算初具現今的規模,戴連宗先生並成為慈鳳宮的管理人。

   民國47年(西元1958年)慈鳳宮首度成立管理委員會,由唐榮銅鐵廠的老板唐榮先生,出任第一屆主任委員,民國49年慈鳳宮即全力籌備第二次重修,第一期工程主要以問拆前殿為主,民國52年由於唐榮先生過世,由屏東市名醫李朝欽先生遞補為第二屆主委,繼續推動第二期工程。

   一直到民國54年才進行問折後殿的第三期工程,同時整修佛祖大殿及左右配殿,增建廟前 的康樂台等,前後總計花了10年的時間才完成二次重修的全部工程,此時的慈鳳宮展現建廟以來最具規模的面貌。

   慈鳳宮的宮址在清朝時代是「台灣府南路下淡水鳳山縣港西中里阿猴街」,日治時代改為「台 灣高雄州屏東街新街1小段179號」,如今是「屏東市崇禮里中山路39號」,從住址的改變,可看出行政區域不斷改變,從鳳山縣、高雄州再到屏東縣屏東市,不過慈宮在民眾的心目中地立始終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