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back

::呂皇澄::

姓名

呂皇澄

出生地

嘉義市

現居地

嘉義市

工作室

龍鳳祥交趾陶藝社

學習簡歷

出生於交趾陶世家,雖然從小耳濡目染,但當時鮮少理會過這項傳統工藝,直到後來父親呂勝南先生改變了他的想法,毅然決定埋首研究。工業設計系畢業的呂皇澄先生,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研發交趾陶的產品,做出了許多新奇、具創意又不失交趾陶特色的現代風格作品,希望能有機會可以把這個產業繼續傳承下去。

★呂皇澄先生有不便之因所以不能提供照片及相關資料,請見諒

Q1:呂勝南老師學習交趾陶的過程?

老師他其實是廟宇科班出生的。在農業時代,經濟比較不好,大概在國中的時候就被送出去當學徒了。那時廟宇文化在台灣還算興盛,所以為了學一技之長就去拜師學藝,所謂的3年4個月藝師的傳承方式。先學習到傳統的木雕雕刻、泥塑、玻璃纖維的技術。之後遇到了高枝明先生,高枝明先生本來是個古董商,後來因為對交趾陶有興趣,而向林添木老師學習交趾陶,也因為幫高枝明老師研究作品的開發,學習到了這項技藝。釉料拜師是向林添木老師,捏塑的技藝是自己以前就學會的。寺廟彩繪是向台南的季淵貴老師拜師,季老師本身是台南廟宇設計的名師。

Q2:請問你(呂皇澄)本身也是從事這項技藝嗎?

我就讀的科系是工業設計系,因為對這項傳統技藝有興趣,所以用工業設計的角度來開發交趾陶的產品。傳統的交趾陶比較屬於藝術性、擺飾類的,但我覺得這可以跟生活做結合。所以開始研究釉料,跟雲科大某位教授一起改良釉料成分,已經研究出不含鉛的釉料,而它的顏色也可以調配到跟有含鉛的釉料一樣鮮豔。

Q3:那為什麼會想要回來做這個產業?

我回來了半年多,是因為聽到了家裡說想要結束掉這個產業,覺得很可惜。所以就轉型回來做這個研究,希望有機會可以把這個產業繼續傳承下去。因為我看到了許多珍貴的東西一直在消失當中,那真的是感覺到心很痛。當然這要牽扯到商業問題,因為這樣才能有支持可以繼續下去,但它這個東西真的是含有文化、歷史價值在裡面,也可以從創作主題中了解時代背景,所以這東西是值得人類去保留的文化。

Q4:從事改良、研究的過程中,曾遇到什麼挫折?

這做這項工藝,首先要對材質熟悉,這樣才知道要如何應用,陶瓷它是屬於易碎品,所以就不能設計成生活中常會去碰觸的物品。交趾陶跟其他材質做搭配,是否可以搭配的好,質感是否符合大眾的需求,一但做錯了就是種挫折。一開始做交趾陶的設計常遇到的挫折,就是做出來可能達不到自己喜歡的標準。交趾陶的技藝是老一輩傳授下來的,所以遇到困難時,師父都會靠實際經驗來幫助你解決問題,所以製作過程中遇到的挫折就比較少。

Q5:請問你現在的交趾陶跟過去的有什麼差別?用途上的差別?

過去的交趾陶可能因為窯爐所以就形成半立體方式,這些小人偶題材可能都是屬於傳奇故事、忠孝結義。祥泰文化館就收藏了許多葉王的作品。後來轉向於較大的交趾陶,也是因為於交趾陶的進步、商業上的炒作行為。

一開始是屬於廟宇上的裝飾品來教導民眾,後來慢慢的轉型變成民間藝術,下個階段可以轉變成公共藝術、精緻化的飾品。而跟大陸的交趾陶藝品,比較之下這是屬於我們的地方文化,今天觀光客來是來買我們的文化歷史。但是需要精緻化,把這個文化價值保存相當好。這是無法用金錢去衡量的東西。


關公-呂勝南作品(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Q6:交趾陶為什麼從廟宇上的裝飾品演變成現在的工藝品?

早期60年代時文化政策改變,影響到寺廟建造方式改變,使交趾陶的技藝無法使用於廟宇上,因為交趾陶手工非常細膩,而所需的人力成本就很高。廟宇為了減低成本,開始用其他成分代替。淋塘-另一種的用陶瓷塑造人偶的工藝。因為成本低、工又簡單,所以漸漸的取代了交趾陶。但交趾陶的藝師也是要生存,那時候林添木老師開始生產出交趾陶藝品,將寺廟上的交趾陶轉成名間藝術品,因為交趾陶動作豐富、題材多、嬌小玲瓏,變成一些富貴人家古董收藏的對象,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對於藝術品的涵養、收藏比較有興趣,所以成了那時最熱門的民間藝術。而它現在是轉化於實用性東西,因為在市場上看多了這方面的東西,就會失去新鮮感。也因為一些台灣交趾陶藝師跑去大陸設廠,回銷回來台灣,價格差了10倍多,台灣的藝師當然無法生存下去了。所以要轉向另外一個跑道,這些交趾陶藝師可能走向1.倒閉2.轉型3.從事教育工作4.大陸設廠5.賣收藏品6.頂級藝師-有名氣7.土地轉型-休閒觀光,這是現階段交趾陶轉型的7種型態。


大陸交趾陶(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Q7:你的欣賞角度?

讓你們看看大陸交趾陶就知道有什麼分別了。它上面還加入了弱酸,看過去質感就是有差,但對於一個不了解交趾陶的人可能就會去選價格比較低的藝品,這就是民眾的教育不足、藝術涵養不夠、對台灣文化認知不足,這樣怎樣抵抗外來的侵略。所以需要建立品牌用來區隔大陸交趾陶的方法。

Q8:有沒有最滿意的作品?

沒有什麼是最滿意的,是大家覺得滿意才有那個價值,物品的價值是人定出來的。呂勝南老師也沒有最滿意的作品,他覺得還可以做出更好的。仔細觀察每個佛像的表情都不一樣,都會隨著自己心情的變化而有所改變。也因為年紀比較大了,所以風格也跟著改變,從原本細膩的手法改變成比較粗礦的大線條。

Q9:對於交趾陶的傳承有什麼建議?

太多了,從小紮根是很重要的。對於小學生的記憶力特好,對事情的好奇心比較多,所以紮根的教育要先做好。到畢業大學去了外地,還是會回來想到家鄉的文化特色。而不是只是為了業績而隨便舉行,文化傳承是需要長久的時間,這樣才能看到後續的力量。

最近我打算組織一個交趾陶才藝班在國小設立,利用工作室的資源、名義,接下來是,我們必須要有屬於嘉義的研究機構-專門研究交趾陶,而這個機構必須再嘉義,因為深入在這個本地才能找到有關這方面的相關消息。交趾陶館所需的藏書量必須更多,可以提供許多想要研究交趾陶的人士去查詢、借閱。產業聚落要形成,這樣才能發揮團體的力量。一個對這有興趣的人,會希望走到一個地方可以找到所有想要知道的訊息,而不是東奔西跑。

Q10:嘉義這地方的文化發展是否比較弱?

嘉義這個地方小,當然經費就比較少。高科技產業又不能再嘉義設廠(因為是地震帶),所以可以發展的就是精緻化,可以用利用現有價值的資源、附加價值最高的美術來經營,而這些規劃可能錯誤了。

嘉義市的民國路,那裡有許多的老眷村,那些都是很有歷史價值的房子、文化的地方,但卻拆掉了。我的想法是:如果有一些藝術家住在哪裡的或承租給他們做,把那個地方改造成藝術社區,當規模夠大的時候,就能帶動地方文化、觀光。

當然這也需要人民的美術教育,地方人口不夠多,所以需要大家去配合、了解,藉由文字讓更多人知道這個特色,讓大家去珍惜現有的文化資源。

當然這也是現在交趾陶出現產業危機的時候,如果在我們這樣的努力下還是無法成功,那它可能就成為歷史,一個人類進化過程中曾經擁有過的藝術技藝。

Q11:目前交趾陶文化協會的功能是?

嘉義市交趾陶文化協會,其實它的功能就是辦展覽,傳達一些國內交趾陶的事情給大眾知道,但是這個協會組織來往並不密切,私底下藝師交流很少。它的功能可能就只是跟政府的文化政策做配合而已,那近年來經濟不好,政府的財源不佳,所以協會的資金很少,就會遇到許多的問題。例如:今天文化中心辦展覽,大老遠請藝師搬東西過來展覽,可是所有的金費都要自己承擔,所以辦大型的展覽是不太可能的。文化發展是需要地方政府的配合,要規劃出讓每個人都知道交趾陶是嘉義的文化特色。向許多的小朋友詢問之下,發現知道交趾陶的人沒幾個,由此可見政府的推廣還不夠好。

今年剛在高雄左營蓮池潭完工的交趾陶景觀公共藝術-通天鎮地柱,原本這屆藝術要在嘉義開發,但一些原因所以沒有蓋起來。高雄的扶輪社覺得這藝術品很漂亮,所以每個人捐獻10萬元共100枝,來建蓋這個三層樓高的交趾陶通天柱(高約30台尺、寬6台尺)。原本是要蓋在蘭潭那裡,但一些原因所以就失去了這個機會,感覺相當的可惜。也讓我感到可惜的是,嘉義這裡並沒有重是交趾陶的研究,反而是北部的學者在做這項研究。

而且嘉義擁有這類的書籍、論文都相當的少,然而這些藝師是要靠這樣工藝生存下去的,台灣景氣下這種需要高價的人力手工藝品跟大陸的廉價品競爭。種種原因下,地方產業無法興盛漸漸的沒落當中。嘉義市也沒有計畫社區整體營造,所以這些都是政府需要改善的地方,沒有一個跟鶯歌陶瓷一樣的產業界帶動觀光。這些都含有許多的問題存在。

接下來可能是有關於負面的資訊,因為私底下這些藝師是同行相忌的,因為市場上是競爭強烈,所以我才選擇不要曝光,因為這樣才能達到更多的資料。
交趾陶協會的成立是很消極的,政府可能會怪罪於協會沒做好,但它也沒有提供經費跟地方,這樣要如何把一個好東西發揚光大。而交趾陶館所建立的工藝館,本身規劃就錯誤了,這樣怎能推廣下去呢?

如果政府可以提供很好的誘因、經費,來舉辦比賽、展覽讓大家知道嘉義有這樣的文化特色,可以繼續的傳承下去。


與呂勝南老師合照
(資料來源:於龍鳳祥工作室拍攝)

採訪心得

今天我們來到了呂勝南父子經營的交趾陶工作室,呂皇澄先生(呂勝南子)很熱情的招呼我們,一進門映入眼簾的是琳瑯滿目的交趾陶作品,每件作品的雕工都好精細,讓我們不得由然起敬。

因為呂勝南先生這段時間比較忙,所以沒能讓我們做訪問,不過呂皇澄先生他本身是唸工程設計的,而且他也是專門在做交趾陶的研究,因此便請呂先生給我們做訪問,同時呂皇澄先生正好也是我們的學長。 從他的口中我們得知嘉義在交趾陶的推廣上面其實做的蠻令人失望的,呂先生回答我們的語氣是激動帶有無奈的。他很高興能講他的想法給我們這群學弟妹聽,呂先生也希望我們的研究能得名,好讓全世界都能對交趾陶有所認識。

最後我們也有與呂勝南先生合影,不過呂皇澄先生因為某些因素,所以還不方便露面,這點是比較可惜的。 今天的參訪讓我們知道交趾陶這項藝術正慢慢的沒落,所以我們一定要加油、要努力,好讓這項傳統工藝能再次興盛!

Copyright © 2007 輔仁中學 Desig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