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柱

什麼是龍柱?

        龍柱又稱「蟒柱」或「蟠龍柱」,位置在三川殿及正殿,是用來支撐建築物的重量,龍柱大致可分成樸拙期、圓融期、成熟期與繁麗期。清中葉以前一柱雕一龍,整體觀之仍是細瘦的龍柱,雕刻風格樸拙,此期稱為「樸拙期」;清中葉,八角柱體開始出現,龍身與龍柱仍結合為一體,但腳爪已開始脫離柱身成鏤空狀,全身扭轉,曲度變大,風格趨於成熟但不失古拙風味,此期稱為「圓融期」;清末葉,以八角柱取代圓柱,仍維持一柱一龍的風格,龍身比柱體浮突許多,龍身間的裝飾也增多,細節雕刻精采,此期稱為「成熟期」;日治時期起,龍柱的雕刻風格變的華麗,有時一柱雕雙龍,點綴的人物及紋飾佈滿了整個柱子,由外觀之,柱身約是早期的兩倍,整體給人繁密的感覺,此期便稱為「繁麗期」。

線上導覽

如何欣賞龍柱?

        台灣寺廟的龍柱又稱「蟠龍柱」,指未升天的龍。盤繞在柱子上,有壯觀瞻,歡迎訪客之意。「龍」據說為神靈之精,是四靈之首。歷代皇帝接自託為龍轉世,元朝後便規定,只有皇帝才可使用五爪金龍的文樣,民間寺廟只能用三爪或四爪,並稱為「蟒」,所以廟裡的龍柱其實應稱為「蟒柱」,只是大家還是稱「龍柱」較為順口。據說龍有 9大特徵,分別是:駱駝的頭、鹿的鹿角、獅子的鬃毛、牛的嘴巴、狗的鼻子、蛇的身體、魚的鱗片、雞的雞爪、蝦的眼睛。
        龍身纏繞柱子一周,通常是頭下尾上,較近代的廟宇才在一柱上作雙龍,稱為「天翻地覆」法。位於艋舺龍山寺的三川殿上之「銅鑄龍柱」,為西元1918年由台北名匠洪坤福和李祿星所做之作品,採一柱單條龍之作法,姿態靈動活躍,栩栩如生。

保和宮的龍柱

        保和宮的龍柱屬於繁麗期,龍頭在下,稱為「覆地龍」。龍身周圍有許多雲包圍,下面是海,鱗片、鬍鬚也都被加上了顏色。龍的身上站著一些人物坐騎,增加熱鬧的感覺!

請用滑鼠按下面的小圖即可看大圖
龍柱
龍柱
龍柱
龍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