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腳渡發展協會總幹事—曾文邦先生
96/1/30上午9:30
受訪者:三腳渡文化發展協會—曾文邦
訪問者:林文婷、徐維、鄭漢、李奎宜、錢品羽、龔峰榆、張哲愷、王彥婷
老師:黃勁嵐、林恬瑩、林尚誼

 

在十幾年前,年輕的攝影師曾文邦先生,在因緣際會下來到了三腳渡,他用相機拍攝了許多三腳渡的人物與景色,並且跟當地的老漁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促成了「三腳渡親水文化節」的舉辦。另外因為社區意識的抬頭,讓三腳渡的阿伯們共同組成了一個叫做「三腳渡文化發展協會」的團體。

「三腳渡文化發展協會」主要目的在促進人們與水之間的親密度,並使親水成為人們的生活之一。這個團體另外還有三個目的,第一是探索臺北市河流的變遷;第二是探究居住在河流附近的居民生活從以前到現在的變化;第三是經由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出版等方式,改變民眾對河水的印象,延續人與河流之間的關係。

 

之前約訪曾文邦先生,因為他實在相當忙碌,所以我們約了好幾次才好不容易找到他有空的時間,在訪談中曾文邦先生侃侃而談,也讓做逐字稿的我們傷透腦筋,因為要打的字實在太多啦!

文婷:為什麼您會對攝影產生極大的興趣?

曾先生:大約在二十幾年前,相機是一種很貴重的器具,一般來講小朋友是不能碰相機的,當初我是為了要碰相機而開始學攝影,久而久之就產生極大的興趣。

OS:原來以前相機很貴啊!

徐維:工作上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曾先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都會遇到困難,遇到困難去解決也是工作上的要求,另外一方面,它同時也是從事攝影工作的另一種樂趣,所以我覺得說它是困難也是困難,相反的,我會覺得困難是對攝影的一種自我挑戰。

OS:我也遇到困難了,可是這不是樂趣啦(我是減肥遇到困難中)

徐維:您覺得自己最驕傲的作品是哪一幅?

曾先生:我不敢講說哪一張是最驕傲的作品,畢竟在我工作的經驗裡面,我拍的照片可能有幾十萬張了,但是至少三腳渡這一系列的作品,是讓我覺得能對社會產生影響力最具體的一個系列作品,很難講單張,三腳渡這個系列是我覺得最滿意的一個作品。

OS:每一樣都不錯啊!

文婷:您是怎麼知道三腳渡這個地方的?

曾先生:其實當初可能包括住在堤防內的人都不知道三腳渡這個地方。當初是因為我有一個朋友他要拍攝有關於基隆河的紀錄片,他沿著基隆河走,在找尋適合報導基隆河的一些題材,我那個朋友他鎖定的地方就是基隆河中下游的三腳渡,因為他要拍紀錄片,所以介紹我到這個地方來攝影,所以我才認識這個地方。

OS:想不到三腳渡名氣也不小嘛!

文婷:那您是怎樣跟這些三腳渡的漁民認識的?

曾先生:其實我們這些漁民都很有臺灣本土的人情味跟親切感,所以不管對外地人或是陌生人也好,基本上只要你願意來這個地方跟他們認識,跟他們聊聊天,他們都是很樂意回答你的,包括在三腳渡這裡初一、十五拜拜,漁民們會準備一桌豐盛的午餐,大家一起吃,不管是認識或不認識,只要你來到這個地方,都可以參加漁民這樣的聚會,所以基本上跟這些漁民阿伯認識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徐維:請問三腳渡發展協會成立幾年了?

曾先生:三腳渡文化協會在2001年成立,至今應該算六年了吧!

OS: 哇!這麼久啊!

徐維:是什麼契機讓您從報社的工作轉為成立三腳渡發展協會?

曾先生:我們的生活有兩個面向,一個是上班時的工作,另一個是在下班或是有空的時候對於社會或是這個土地的回饋跟關心,這兩個面向是不會衝突的。現在我基本上目前還兼顧著這兩個面向,雖然我已經離開報社,自己也成立一個公司,但是我也同時兼顧著公司的營運,也包括到三腳渡文化發展協會的一些業務。至於三腳渡文化發展協會基本上是一個關心基隆河的生態人文歷史的一個社群,我們在網路上也有很多的社群,可能因為你關心不同的議題,你就加入那個社群,因此就認識許多不是住在你周邊的人,透過我們共同的興趣,我們就在網路上認識了,我覺得三腳渡文化發展協會基本上就是透過基隆河來凝聚關心河流文化歷史人文生態的朋友,成為一個社群,所以三腳渡文化發展協會基本上是我工作之餘的一個社會服務工作。

OS:這算超人嗎?都不用休息。O。

為何成立三腳渡文化發展協會?

←影片請按此

 

徐維:您當初為什麼會想舉辦「三腳渡親水藝術節」這個活動?

曾先生:會有這個活動的誕生,原本是我想開一個攝影展,當初的想法是這樣,如果把這些漁民的照片放在傳統的攝影藝廊展出,我覺得不符合我那個照片想表達的想法。各位可以看到淡水河流域沿岸都築起堤防,這些堤防在工程學上面叫做剃刀堤防(手指著堤防)。過去淡水河流域是屬於臺北市母親的河,如果沒有淡水河流域,就不會有台北的發展,可是當我們整個錯誤的防洪政策,在築起很高的堤防後,其實等於一刀切斷人跟水的親密關係,所以我剛來三腳渡的時候,住在堤防外的人都不知道這裡有個碼頭。所以我有個想法,就是將我拍攝的照片,把這個堤防當作是我展出的藝廊空間,然後在這個堤防上面,去呈現過去人跟河水一種親密的關係,就是親水的一個生活的型態,過去我們這些漁民可能喝基隆河的河水長大的,洗衣服之類的都是靠基隆河的河水,包括養家活口、在水裡撈煤炭、捕魚、蝦都是在這,可是河川因工業污染後,人跟河水都疏離之後,我希望透過這樣的一個親水藝術節,不同於一般攝影展的展出方式,可以讓我們更多的民眾關心河川的生態,也重新去注意到河流的環境,所以我在第一屆的親水藝術節的時候,就在我們前面的這個堤防,把漁民的照片用大圖輸出,在前面做這樣的一個展出,這是我辦親水藝術節最主要的目的,我們希望透過這樣,讓更多台北市的民眾,去了解到在我們身邊就有一條跟著我們的城市文明一起成長的淡水河。

OS:真想見見基隆河以前乾淨的一面呢!

為何舉辦「三腳渡親水藝術節」?

←影片請按此

 

 

文婷:三腳渡發展協會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曾先生:我剛講到,三腳渡發展協會都是由關心河流生態的好朋友來共同發起成立的,所以對我們所有人來講做三腳渡的事情,基本上它就是一個奉獻付出跟回饋,所以對我們來講,我剛也提到,不管是工作的困難,或是三腳渡的一個推展的困難也好,基本上它都是一種挑戰,也是我們做很多事情都會面臨到的問題,只要我們把這些問題當作是一種訓練,我覺得說我都不會把這些困難當做困難,反而是透過這個困難,在有成果的時候更感覺到成果的甜美。

OS:說的好,成就感…!對!就是成就感啊!(淚)

文婷:您認為怎樣可以讓三腳渡變得更好?

曾先生:其實三腳渡經過幾年的親水藝術節,還有台北市政府跟一些企業的回饋跟贊助,如果你看我們之前的照片,跟現在整個空間的照片,它整個空間環境有非常大的不同。我覺得硬體的改善,基本上只能做到60分的程度,我們人怎麼使用這個空間,才是三腳渡未來的重點,所以我們在提三腳渡整個空間改善的時候,有一個流動的文化市集的想法。因為各位坐的這個地方叫做行水區,不曉得各位知不知道,納莉颱風或是象神颱風的時候,這邊水大概淹到三米多,大概到樹的一半那麼高,基本上它沒有辦法太豪華的建設,所以目前有這樣的一個硬體是很好的,我覺得未來更重要的是,人怎麼使用這樣的一個空間,空間規劃的學者說我們這裡叫做文化地景,但這裡沒有百年的古蹟,只留著我們百年來臺北人跟河水一起生活的記憶,這個記憶是活的記憶,所以你們之前有問像阿輝伯跟很多的漁民,事實上都還停留在河邊,這樣是一個非常難得的空間,希望未來包括學校也好,關心自然生態的社群的好朋友也好,可以將三腳渡這個社區,作為所謂的文化地景,不管是做小型的文化藝術展演或是做導覽也好,讓三腳渡這個空間更可以活化,我想這個是三腳渡未來可以經營的方向。

OS:原來三腳渡以前鬧過這麼可怕的水災。

如何讓三腳渡變得更好?

←影片請按此

 

 

文婷:您希望政府單位提供三腳渡什麼協助?

曾先生:其實過去幾年來政府單位已經幫三腳渡做了不少事,所以我們未來當然是希望說透過協會的力量,政府部門給我們在這個推動業務上的經費也好,人力的補助也好,就是說官方跟民間共同來合作保留我們臺北市區最後的一個人文親水的空間。事實上不只是政府的部門,我們在去年下半年的時候,信義房屋有一個社區居家的計畫,我們三腳渡也有提案並且獲得信義房屋的補助,至少透過信義房屋的補助和協會的力量,把這些碼頭上的這些舢舨全都認養下來,讓這些舢舨能夠保存,我們後面看到的是三腳渡的第一艘龍舟,這個我們叫三腳渡的文化一號,我們也透過信義房屋和地方民間的募款,在今年的四月左右,我們會繼續建造我們的三腳渡的文化二號,所以我們到時候會透過信義房屋的這個計畫與協會的努力,我們會有兩艘龍舟,然後會在河面上辦小型的龍舟活動,我們也會辦兩天的三腳渡文化的導覽,也歡迎你們來參加這個活動。

OS:我也很樂意參加!

林師:這個活動內容計畫出來了嗎?內容大概可以說明一下嗎?

曾先生:已經規劃出來了,我剛提到說因為三腳渡這邊是台北市僅存的一個有關於河川文的景點,我們在活動裡面,會有整個三腳渡跟淡水河人文歷史的解說跟導覽,另外我們也有龍舟與舢舨的體驗活動,希望不管是大朋友或是小朋友都好,可以透過活動的推廣,讓大家更了解三腳渡,也更了解淡水河的文化跟歷史。

徐維:你對三腳渡有哪些期許?

曾先生:不會啊!很好啊!你們都知道要用三腳渡來做題目,表示三腳渡逐漸被大家認識,我覺得我們做這件事希望把這個空間整理好,然後在這裡的這些漁民,大家都很熱情歡迎我們很多朋友來這裡認識這個地方,讓三腳渡愈來愈好。所以我說有空間就有人過來,可能有年輕的、年長的、喜歡運動的,他們自然而然形成不同的社群。三腳渡最早只有天德宮的組織,就是這個廟的組織,後來因為我們辦親水藝術節,大家對這裡的文化很認同,所以我們成立三腳渡發展協會,我們成立發展協會之後,就有不同的朋友來,我們也在士林社區大學開課,所以我們三腳渡也有屬於士林社區大學的義工,它可以來做導覽。然後有些喜歡運動的,包括我們的漁民,過去我們只是每一年端午節參加龍舟比賽,不過三腳渡去年代表台灣到高雄參加世界盃的龍舟比賽,得到兩公里的第一名,我那邊現在有一塊金牌和四塊銀牌,於是大家都被鼓勵了,從那之後我們就固定二、四、六、日有龍舟的活動,所以他本來是一個廟的組織,但是我們現在就是有三、四個我們這裡面的小社群在運作,針對不同的需要大家會互相支援。三腳渡因為有我們這些可愛的漁民,還有很多關心三腳渡和基隆河的朋友,所以它變成是一個人際網絡更密切的一個社群。

OS:嗯!做了這個網站之後一定會有更多的人來三腳渡!

文婷:那您會不會擔心三腳渡會消失?

曾先生:三腳渡這個地名其實已經消失,這個地點其實已經消失,因為截彎取直,過去這裡是一個三角點對渡的渡船頭,可是民國54年,在基隆河第一次截彎取直後,事實上三腳渡這個地點已經消失了。只是漁民他們跟我講說這裡在沒有截彎取直前叫做三腳渡。然後這個是一個比較深的概念,不曉得你們聽的懂不懂,就是說,三腳渡雖然已經是不存在了,那只是說我們藉由這個有趣的地名,藉由這些很可愛、很有人情味、很親切的漁民,我們透過三腳渡,透過這些漁民,我們再重新把三腳渡這個地點復活,那事實上它不代表他在社會上的那個地點,那個渡船頭也不見了,但是我們透過這個說故事的方式,透過藝術的創作,透過攝影,我們透過三腳渡,透過漁民,我們讓台北市更多人包括老師,包括各位小朋友、大朋友來到三腳渡重新認識基隆河,所以我不會擔心他消失,因為他已經復活了。

OS:要是三腳渡就這樣消失的話,就不能來這裡打球了,也不能把它當作網界博覽會的主題,更不會有自行車步道了!

黃師:你認為三腳渡可以跟藍色公路做結合嗎?

曾先生:基本上藍色公路目前的經營方式是不成功的,在搭藍色公路的過程中導覽都是放錄音帶的。如果藍色公路要成功絕對不是現在這種經營的方式,在我們所做基隆河的口述歷史中,透過我們從漁民所取的古地名裡,可以知道當地當時的地形情況,比如說在洲美那邊有一個屈原宮,是全台灣唯一以屈原為主的廟,那裡有全台灣最大的龍舟,可是你在整個藍色公路的過程中,看不到這樣的情況,我覺得藍色公路應該結合一些人文的景點加上河流的歷史才有可能成功。

黃師:所以沒有解說?

曾先生:沒有專業的解說,他就是可能駕駛或錄音帶,比如說我們現在是葫蘆島,這裡是哪裡,就這樣講一講,所以這樣子的藍色公路,基本上它沒有太大的價值,那我覺得藍色公路它是要跟著戶外教學一起結合,那小朋友可以透過這樣的藍色公路和像我們現在的漁民去介紹我們整個淡水河、基隆河的歷史,那我覺得這樣做藍色公路才能夠上來。

OS:那我一定會去捧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