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南蛇窯

上一頁

  台灣陶器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出土,但早期陶器燒成溫度低,不夠堅硬,較成熟的陶器則等到漢人移入台灣後,才較趨成熟。

  漢人陶瓷發展從磚瓦開始,明代荷蘭人來台就有燒製,但當時傳統居室以草木材料居多,磚瓦建築尚不普遍,到清代中葉,磚瓦建築才日漸增多。清嘉慶年間引入釉燒陶器技術,到清代中葉製陶業才日漸普及,帶入台灣陶瓷文化進入文明期。

  清光緒年間,苗栗竹南、後龍一帶已經有專業瓦窯,日治時期,日本政府調查台灣陶瓷窯業資源,發現部分區域陶土資源豐富,於是獎勵生產,將新陶瓷技術引進台灣,將台灣陶瓷帶向新紀元。日據時期普遍以日式「登窯」燒製,苗栗不但最早引進日本燒窯技術,同時又有傳統福州製陶系統進駐,兩種截然不同文化系統製陶技術,混合中日成型技術,醞釀出苗栗陶的特色。

  1972 年(民國 61 年),台中大甲東陶師林添福帶著 9 名師傅與一頭牛至竹南,造模、印土磚、砌築窯體,花了 9 天蓋好 23公尺長的蛇窯,後因故截短,目前有17公尺長。

  生產傳統日用粗陶的蛇窯,功能性被新式窯爐及新材質生活產品取代,竹南蛇窯於民國 72 年一度停火歇業,民國 83 年,台灣省陶藝學會在竹南蛇窯舉辦「重燃古窯柴燒」活動,掀起苗栗柴燒創作風氣,蛇窯因此重新生火燒窯,從日用陶器移往創作陶藝作品。

  竹南蛇窯推廣柴燒陶藝創作不遺餘力,除了成立包含老中青三代創作者的蛇窯家族,定期舉辦柴燒創作與陶藝個展,讓竹南蛇窯成為國內柴燒創作人才培育的搖籃。

  竹南蛇窯因為有石綿瓦遮雨棚保護,歷經多年風雨,仍保存良好結構與功能,曾入選全國歷史建築百景,並登錄為苗栗縣歷史建築。

  多年的風雨及地震,遮雨棚梁柱嚴重腐朽、固定螺絲陸續鬆脫,屋頂曾多次被颱風掀翻,影響蛇窯主體的結構,經爭取獲得內政部城鄉新風貌與文建會歷史建築修復經費補助,去年 10 月完工。

建築特色


  蛇窯是清朝年間傳入台灣的窯種,這種窯爐通常採取頭低尾高的方式砌築,窯爐長是一大特色,遠望如長龍,大陸稱「龍窯」,台灣民間則稱「蛇窯」,推斷是業者相信風水,認為只有生產皇室用品的官窯才配稱「龍窯」,不敢僭越於是謙稱為「蛇窯」。

  蛇窯是台灣早期常見的製陶窯爐,只要陶瓷的地方,幾乎都有窯爐。不過在苗栗縣客家地區卻是非常少見,竹南蛇窯於光復後引進苗栗,保存迄今,相當有探索價值。

  蛇窯以土磚砌築,外觀呈長條圓管狀,並非彎曲蛇形,長者可達100 公尺以上,大多建於坡地之上,遠望宛如一條噴火巨龍。

  無論任何形式的窯爐,都應有燃燒室、窯室、煙囟等三大部份,從低處的窯頭火櫃頭投柴生火,熱氣往窯尾順著坡度而升到後段煙囟排除,地形坡度及煙囟形成自然抽力,有利於燒窯溫度控制。

  窯頭設有觀火眼、投柴口,下方有通風口,後方的窯室是擺放坯體的地方,中間沒有任何間隔,像一條隧道,窯室採前段低窄、中段加高加寬、後段再縮小的設計,前段斜度陡,以產生足夠抽力,後段斜度趨於平緩,減緩熱氣流速,延長熱氣停留時間,加強燒成效率。

  窯門通常設於窯室中段,供產品裝窯、出窯之用,坯體裝窯完成後,再將磚塊泥漿將窯門封住,防止燃燒熱氣溢出,燒成後再將磚塊拆除,取出產品。煙囪是整個窯爐最高的部份,以紅磚蓋築以一道擋火牆和窯室分開,由於蛇窯窯身具有斜度,可產生抽氣功能,因此煙囪便不必蓋太高,通常約3、4公尺即可。

  煙囟高度與抽風有關係,太高抽風量過大,浪費燃料,窯室溫度無法上升,必須降低煙囟高度;反之則要加高。以前,蓋窯師傅築窯全憑由於蛇窯窯室很長,往往窯頭達到燒成溫度,窯室中、尾段溫度尚未到達,所以窯室兩側上方設  有一排「窗仔口」,當窯頭燒好後,還好沿著窗仔口燒側火,燒側火時窯頭燃料口要封起來,避免冷空氣流入,只留下一個積炭口,供新鮮空氣流通。

  蛇窯屬橫焰(平焰)火路,窯頭附近會有柴燒落灰、火痕效果,在柴燒創作尚未興起的年代,窯頭被視為產品折損區,窯頭燒出來的器皿雖然有灰釉、火痕,但常被視為瑕疵品,通常打破銷毀,後來創作柴燒藝品,窯頭才發揮新價值。
 

類   別: 其他歷史文化遺蹟
登錄之理由: 竹南蛇窯全長17公尺,保存完整,窯主林添福先生是目前少數會蓋蛇窯的老師傅,經常修整窯體,以致在少數殘存的蛇窯中,是仍還可繼續燒製的傳統蛇窯,具稀少性及不易再現之價值。保存傳統製陶技藝與蛇窯窯燒方式,在台灣陶瓷發展歷史與文化上,隱藏了許多重要意涵,近年則致力於系統性整理與保存傳統技法,轉型柴燒創作,並作為陶瓷技藝傳承的教育場所,本座蛇窯足為陶藝發展的 見證。

 竹南蛇窯簡介

竹南蛇窯簡介

竹南蛇窯-窯主與蛇窯

竹南蛇窯-吉祥物貓頭鷹

TOP 

(部分資料擷取自:苗栗縣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