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慈裕宮

上一頁

  位於竹南鎮民生路,創廟迄今有 300 多年歷史的中港慈裕宮,是苗栗縣最古老的媽祖廟,民國74年公告為台閩地區三級古蹟。

  「中港」地名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指該地是道卡斯族平埔族的中港社,也是漢人進駐竹南最早開墾的地區,因臨近中港溪而得名;另一說則是台灣早期北有滬尾港、南有鹿港,中港因為南北船運、交通中間而得名。

  中港慈裕宮管理委員會發行的「中港慈裕志」記載,慈裕宮的前身,創廟於 1658 年(明萬曆 12 年)。當時由中港登岸的墾民,感謝媽祖庇佑平安渡海,祈求媽祖保佑免於疾病威脅,於是在「鹽館前(今開元里塭仔頭)」建土牆、茅屋頂的小廟,奉祀媽祖神像。

  1783 年(清乾隆 48 年)因墾民日增,媽祖廟前腹地變小,無法擴建,於是遷往中港南門口,目前立於廟前石獅座落款「乾隆癸年桂月」,應是當年遷廟擴建的證據。

  1826 年(清道光 6 年),媽祖廟因地方械鬥被焚毀,加上原有廟基地勢低,天雨淹水,地方早有遷建打算,到清道光 18 年,才遷建於現址。

  台灣寺廟因為磚、土、石、木結構耐久性,加上神明安座、空間機能擴張等因素,有「三十年一小修、五十年一大修」的說法。慈裕宮在 1874 年(清同治 13 年)、1918 年(民國 7 年)均有整修工程。

  1918 年的整修工程歷時五年,到 1922 年才完工,媽祖廟前殿石堵以及正殿多數都是這個時期完成,1935 年(民國 24 年)中部大地震,慈裕宮受損嚴重,隔年完成整修。

  1966 年(民國 55 年)媽祖廟屋頂受損、結構老舊再度進行整修工程,前殿改成重檐琉璃屋頂,左右加建雙層鐘鼓樓、兩側護龍改為水泥屋頂,正殿加建明間稍高的三脊式燕尾翹脊屋頂,前埕左側增建六角清泉亭、右側增建金亭。

  1971 年(民國 60 年)增建第三進後殿及左、右鐘鼓樓,成為三層鋼筋混凝土閣樓,供奉齊天大聖、觀音佛祖及玉皇大帝等。

  1976 年(民國 65 年)為了觀光發展,廟埕前加蓋三層四柱三間牌樓,以及一對千里眼、順風耳泥塑將軍,(現均已拆除),井井泉等。

  中港慈裕宮建築規模龐大,建築金碧輝煌、香火鼎盛,加上寺廟管理委員熱心地方公益慈善活動,各級首長、機關相繼贈匾致意,加上管理委員會配合元宵、中元、中秋節辦理應景活動,多年配合電視台辦理中元猜燈謎晚會,更讓慈裕宮名揚全台,一度與北港朝天宮,東港朝隆宮並稱「台灣三媽祖」。

  慈裕宮歷經多次整修、增建工程,難免有新建築喧賓奪主、畫蛇添足之感,不過慈裕宮保存諸多古物,內政部於 1985 年(民國74 年)評定為三級古蹟,1999 年(民國 88 年)斥資 5000 多萬元整修,2003 年(民國 82 年)底完工,前埕、前殿、內埕、牆廊、拜殿、正殿、左右護龍、後埕相關木材、地磚、石材、屋瓦、彩繪均逐一翻修,部分後期增建設施也拆除。

建築特色 

  中港慈裕宮坐西朝東略偏南,格局屬七間開、三進兩廊左右兩護龍的合院建築。

  歷經多次修建,中港慈裕宮的前殿、正殿、牆廊仍保持傳統的大大結構形式,前殿左、右建築細部有明顯差異,有一說是早年兩位匠師左右拚場的結果;但另有一說指慈裕宮歷經多次整修,結構翻修、添加新元素,混淆了時代建築的章法,後人難以整理其中脈絡。

  左、右不同被認為是兩名匠師「對場造」的跡證包括:中門兩側的石雕壁堵,左身堵八角形、右身者矩形;樑與樑之間的斗抱,左為獅、象,右為象、獅;左後金柱圓形柱頭、右後金柱方形柱頭;柱身楹聯左雕西式花紋邊框、右雕雙蝠圖案;前檐大楣獅座斗抱獅座鬃毛左微彎、右捲曲;山牆墀頭出拱左為夔龍吐草上頂圓斗、右為夔龍首上頂海棠斗等。

  石雕是慈裕宮的裝飾的主體,前殿中門所立的青斗石獅,是慈裕宮最早的石雕佳作。左為雄獅戲球、右為雌獅抱小獅,從獅頭、獅身到獅座,雕工圓熟,細緻美觀,讓人激賞獅座向延伸的門枕石,左雕葫蘆、右雕犀角,兼具裝飾與穩固門臼的機能。

  前殿左右山牆檐廊嵌有一對泉州白四角石柱,為 1816 年(清嘉慶 21 年)所刻,也是彌足珍貴。

  前殿前檐龍柱,是民國 7 年翻修時的作品,柱心雕細瘦,四周雕刻尾上、頭略下的祥龍形式,龍身以外的柱面用雲紋、水波、鯉魚、八仙騎獸裝飾,柱頭、柱珠也有各種祥獸裝飾,展現日治時期,纖巧華麗的龍柱雕刻風格。

  慈裕宮保存文物眾多,最重要的首推1684 年(清康熙 23 年)御賜木質寶璽,印字為「慈裕宮天上聖母」字樣,由於年代久遠,被譽為「鎮廟之寶」。

  正殿神龕清嘉年慶年間的木製檀香爐、道光年間的石香爐、咸豐年間的大案桌、光緒年間的大瓷盤、湄洲謁祖古令旗等,均有百年以上歷史。

  慈裕宮各方贈匾眾多,牌匾不但紀錄的年代,也表現當時的書法藝術,正殿神龕上方兩方清朝御賜的匾額,最值得注意。

  一是清朝慈禧太后降旨欽命台灣掛印總兵官武隆阿所獻的「允王惟后」,據說慈禧、同治身體違和,武隆阿到慈裕宮求藥,頗有靈效,慈禧因而欽命賜匾。

  另一是清光緒 8 年光緒皇帝御筆親書的「與天同功」,據說是在台督辦大甲溪橋修建工程的尚書岑毓英奏准。岑毓英在中港行館等候從福州出發的運料船,因颶風影響船期,坐立難安之際,向慈裕宮天上聖母祈禱後,船隻果然平安入港,後奏請皇帝賜匾。

  位於後埕的「井井泉」,是清朝台灣巡撫劉銘傳率隊駐紮慈裕宮鑿井的史遺,相傳工人僅鑿丈餘,就湧出泉水,泉水甘美,井口以石砌成六角形,造型特別。光復後水井荒廢,1977年(民國65年)政府補助修繕並建亭紀念,目前涼亭已拆除。

  碑碣部份,有4面石碑與中港地區開發有關,分別是清乾隆 53年立的「嚴禁差役藉機擾索與勘丈碑」,清道光 24 年的「勸中瀧泉漳和睦碑」(佚失重勒),「井井泉沿革誌」(民國 65年重勒),「五福橋誌」(同治 11 年立、民國 66 年受損重勒),碑文內容反映清朝中港地區政務與漳泉械鬥史,頗具考究價值。

 

古蹟名稱:中港慈裕宮

指定等級:縣定古蹟

指定類別:祠廟

地址:竹南鎮中美里民生路 7 號。

特色:「台灣三媽祖」之一,香火鼎盛。

 

TOP 

(部分資料擷取自:苗栗縣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