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崇和墓

上一頁

  中國人自古就是一個重視墓葬的民族,受輪迴、風水之說影響,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升斗小民,身後棲所都有一定的規範,官、民階級與貧、富的差距,直接反映在古墓的形制。

  依清光緒 12 年制定「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規定,清代職官墳墓塋地依官品高低,塋地範圍大小,墳塚、墓碑、碑座的高度,石象生的配置,都有明文規定,不得僭越。

  鄭崇和,名合,字其德,號貽菴,生於 1756 年(清乾隆 21 年),祖籍福建漳州府漳浦縣,自幼來台定居後龍,後來遷居竹塹設私塾授徒,累積財富,出錢出力,濟助鄉黨、熱心參與地方事務,成為地方意見領袖,鄭家也成為竹塹地區富有家族。

  1805 年(清嘉慶 10 年),海盜蔡牽侵犯淡水廳,鄭崇和奉召募勇防守後龍,事後又化解淡水廳地區閩粵糾紛;1815 年(清嘉慶 20 年)竹塹鬧飢荒,鄭崇和發粟平抑物價;1820 年(嘉 慶 25 年)地方發生瘟疫,鄭施藥濟助,救活不少人命,同時也捐棺助葬,功在鄉梓。

  鄭崇和娶中港人陳素為妻,收養大哥長子鄭用鍾後生三子,分別是鄭用錫、鄭用錦、鄭用銛,四子均有功名,又以次子用錫最為騰達,鄭用錫天資聰穎、博通經史百家,31 歲鄉試中舉人, 1823 年(道光3年)中進士,

  鄭崇合卒於 1827 年(清道光 7 年),享年 72 歲,於後龍竹圍子山(現後龍鎮龍坑里),1833 年(清道光 11 年)奉准入祀鄉賢祠。鄭崇和的妻子陳氏 1845 年(清道光 25 年)去逝後,原葬於寶斗仁山,同治六年(1867 年)移葬與鄭崇和同穴。

  鄭崇和的四個兒子均各有成就,次子鄭用錫中進士後,官至禮部員外郎,用錫卒後入祀鄉賢祠,誥授中憲大夫晉封通奉大夫,同時父以子貴,鄭崇和也誥贈通奉大夫。 

  鄭崇和墓座落竹圍仔山,形如圜丘,地勢高亢,坐西北、朝東南,座前南勢溪、屈曲環抱如腰帶,風水稱「金城水」,主顯貴,是吉穴。時代變遷,鄭崇和墓周邊環境已經不同於以前,但仍可見昔日鄭家選擇風水的考量。

  鄭崇和是台灣少數保存清代官墓形制的古墓,加上保存狀況大致良好,1985 年(民國 74 年)經內政部指定為二級古蹟, 1996年(民國 85 年)動工維修,1998年(民國 87 年)完工。
 

建築特色 

  台灣古墓多採用傳統閩南形制,以墓塚為中心,墓碑前兩側有延伸向外、由小而大呈環抱狀的墓手,再來是墓庭、墓埕,為官者才可設立兩兩成對的石象生。

  鄭崇和墓佔地 3,453 平方公尺,規模宏大,氣勢不凡,墓前石人、石馬、石羊、石虎、石望柱各一對,另有神道碑一面。

  鄭崇和去逝後晉封通奉大夫,官秩從二品,但除了石象生依規制建制外,其他包括塋地、墳高、碑高、碑寬等,均比「大清會典事例」規定小一些。

  雖然尺寸小了些,但墓園的格局分配,井然有序,條理分明,在台灣僅次於王得祿(官居一品,清代台灣出身武將官階最高者)古墓,足見當時鄭家後人的財力與社會地位。

  墓碑以三塊花崗岩拼接,狀如觀音兜,刻有雙龍護珠的碑頭突出,有如屋頂出檐,有保護碑面碑文免於雨水沖刷及風化模糊的效果。左、右肩石主要作用是穩固墓碑,刻有「壓地隱起」的捲曲交纏的螭龍圖案。

  墓埕的石象生,石象生以大塊石材雕刻而成,除了象徵死者生前地位,也兼具鎮守墳墓、保護亡魂作用。石象生人、馬、羊、虎造型,是引人注目的墓葬建築。

  墓庭左為文石人、右為武石人,兩相對立,左右不能對調,這是清朝二品官(含)以上,才得享有的殊榮。

  石獸以石馬、石羊、石虎較為常見,石馬為死者坐騎,馬鞍、韁繩皆備,採立姿,另有「馬到成功」含意。石羊採跪伏姿態,古代「羊」與「祥」字義相通,所謂「大吉羊」,象徵吉祥。石虎則採蹲姿,傳說神荼、鬱壘二神以繩索縛鬼餵虎,石虎立於墓前,有驅魔逐鬼、辟邪的作用。

  新竹鄭用錫古墓也配置石人,但兩地石人造形、表情略有不同,鄭用錫墓的石人表情恭謹威嚴;鄭崇和墓的石人,體態較為壯碩,臉上表情較為溫和。

  石望柱是一狀如倒豎毛筆的圓形立柱,配置在墓埕最前方,石望柱代表文運,也刻對聯,讚頌墓主生前功績,提供墓主生平事蹟的觀察線索。

  

 

名稱:鄭崇和墓

指定等級:國定古蹟

類別:陵墓

地址:後龍鎮龍坑里十班坑段155-1號

特色:形制完整的清代官墓

 

 

TOP 

(部分資料擷取自:苗栗縣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