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活動的影響

 

賞鳥的方法

【關心】墾丁國家公園的景色美不勝收,遊客除了忙於瀏覽山光水色,寄情於花草樹木、奇岩異石之外,常會目不暇給而忽略其他的存在。因而,在墾丁賞鳥,第一個技巧就是關心鳥的存在,把鳥當做朋友。
   不僅看到天上飛的、樹上跳的、或水中游的,要定神瞧一瞧那是什麼鳥?就是枝葉忽然搖晃,或聽到吱吱的叫聲,也要駐足看一看,是不是鳥在裡面?這份關心會使我們在漪旎的景色中,看到許多美麗的鳥,增加許多的樂趣。事實上,賞鳥的最終目的,也就是要喚起大家對大自然的關心。

【耐性】鳥類有一種對其他動物不信任的本性,除非牠們的經驗告訴牠們並無害處。很不幸,人類不能給予鳥類一點信任;鳥類經常對人懷有敵意而保持警戒,稍一接近,就會驚嚇飛走。
   然而鳥類的視覺和聽覺又很敏銳,想仔細觀察牠們的自然生活,就不能讓牠們警覺到我們的來臨。好在鳥類沒有靈敏的嗅覺,聞不出我們的味道,因此我們可以藉適當的隱蔽,如樹幹、草叢、矮牆、土堤等,緩緩靠近,這個時候就要有耐性,切不可急躁而發出響聲。只要能接近一點,我們就可以觀賞到鳥類逗人的自然行為活動了。

【捷徑】不要在人潮擁擠的場所賞鳥,也不要到處漫無原則的尋覓;賞鳥應該朝鳥類喜歡停棲的地方,鳥類集結的處所以及鳥類常經過的地點看。在平原山野賞鳥時,多注意屋簷、電線、電柱,果樹的樹梢、草叢、休耕地、牧場牛群的附近、欄柵,池塘的樁木、天空等等。
   在森林裡,則多注意枯木樹枝、小溪流附近、溪邊或路邊的灌木,樹葉晃動的枝頭上。在河邊,河川的沙洲沼澤地最容易看到鳥,湖邊的水草茂密處,垂於水邊的樹林,海邊退潮時露出的濕地,岩礁等也都是水鳥逗留之處。當然,往有鳥鳴叫聲的地方看,也是賞鳥的捷徑,譬如森林中的五色鳥,如果不聽到牠的叫聲,還真不容易看的到。

【工具】由於鳥類的警戒本性,以及地形環境的影響,賞鳥勢必保持一些距離,因此,藉助望遠鏡,不但可以看到較遠或隱蔽場所的鳥隻,還可以在一定的距離內清晰地看出牠的特徵、顏色等,而詳加辨識。到墾丁遊覽,如果攜帶一副望遠鏡,不但可以輕鬆地賞鳥,還可以眺望遠處的風光,也是一舉兩得。

【筆記】賞鳥時常會發現不曾見過的鳥,可能是第一次看到的、也可能是因季節的轉換而呈現不同的特徵,如果手邊有簡便的圖鑑就可以隨即查對,知道鳥名後會增加很多的樂趣。但是有時候或許觀看不易,或許特徵不明顯,無法一下子查出,等鳥飛走後再翻閱圖鑑時,片斷的記憶去想不起他的細部印象,不是找不到就是無法確定到底是哪一種鳥。如果有作筆記的習慣,賞鳥時就可以記下簡單的重點,甚至粗略描繪他的形狀和特徵,休息或回家後,可以慢慢仔細的查對比較詳細的圖鑑,或請教資深的鳥友,對日後賞鳥有很大的幫助。如果稍加整理。則賞鳥筆記不僅變成珍貴的紀錄,也是經驗的累積,日後翻閱時還會喚起有趣的回憶呢!

望遠鏡的選擇

  賞鳥用的望遠鏡倍數不必太大,通常七至九倍最適宜,否則太大,角度就相對減少,不但看到的範圍小,也不容易對準移動的鳥隻。又為了攜帶方便,以及使用時手握著不至於酸痛,體型不宜太大,30或35mm口徑比較適宜,通常以7x35或8x30等來表示。
  選購望遠鏡當以好牌子為佳,試鏡時要注意兩點:一、試鏡往外看,注視旗竿或牆邊直線,不能有彎曲現象。二、鏡內顯像顏色的周邊,不能有一條邊影。否則看久了,不但會感到頭暈、疲勞,眼睛也會受損。  除外,要選購中央對焦距的方式,以配合賞鳥的快捷動作。使用雙筒望遠鏡時,應掛於脖子上,置於胸前,不但可以防止掉落,而且便於隨手取用。在賞鳥前,應先將適合自己的焦距調妥,以便看到鳥時及時可用。另外還有一種單筒長距離望遠鏡,用以觀看空中盤旋的鷲應,或湖泊、沼澤的水鳥。
  分直視型及斜視型,通常以20~25倍之間為最佳,一般以直視型,可直接朝目標方向望去,較為適合,一般旅遊賞鳥帶輕便雙筒望遠鏡就夠了,賞鷹活動或水鳥觀賞通常都有賞鳥協會人員參與,並備有多架單筒望遠鏡供人使用,不必人手一套。

鳥類識別

大小野生鳥類的大小不容易以多少尺寸來判斷,通常都以熟悉的鳥來做比較,譬如比麻雀大一些、比鴿子小一點等,自然就會有概念。

型態鳥類有多種形體和姿態,有圓肥型,也有細而長;站立時有些是挺直的,有些則是前傾的,還有一些是水平式,有的腳短,有的腳卻很長。嘴形也有多種形狀,粗短、細長、直的、彎的,不一而足。這些外型特徵都是我們辨識鳥類的蹊徑。

色彩每種鳥都有其本身獨特顏色的羽毛作為彼此之間辨識的標誌。這種特殊的色彩多顯現在頭上、頸部、翅膀、體側、腰部或尾部;有些鳥的眼睛或眼圈也有特別的顏色,甚至嘴尖或腳的色彩也不盡相同。山鳥的色彩標誌較為明顯,如:五色鳥、綠繡眼、烏頭翁、紅尾伯勞、八哥、赤腰燕等,很容易辨識。鷸、科水鳥,尤其是在南遷時的非繁殖羽,在辨識時需要多花費一些功夫。

動作有許多鳥各有其特殊的動作,也值得注意。如站立時,白鶺鴒的尾巴時常上下擺動,而紅尾伯勞的尾巴則會打圈。又如紅冠水雞游泳時,脖子會前後擺個不停,而鷸、水鳥則大多不停地一上一下往泥沼中啄食。仔細觀察,會覺得相當有趣。

走路方式有些鳥走路時是兩腳往前跳,如麻雀。另一些鳥則會跟人一樣,左右腳一前一後跨出而行,如鴿子。只有很少數的鳥又會跳躍,又會走路,如烏鴉。所以真不可以貌取”鳥”。

飛行姿勢大部分鳥都是直線飛行,但也有一上一下呈波浪式飛行,如白鶺鴒、樹鵲。也有在空中迴旋飛翔的,如燕子。而小燕鷗、翠鳥等,則可在空中停飛注視水中的小魚,瞄準後直接衝入水中啄取,再從水中飛出來。

叫聲鳥類除了不同的色彩標誌外,鳴叫聲更是族群間的通訊語言,譬如彼此間的聯繫,危險訊息、親子間的呼喚,以及求偶的表現,都各有自己的獨特音訊。有的清脆、有的粗啞、有單音、有連音,尤其在草原和森林區內,到處都可以聽到鳥叫聲,熟悉這些音籟之後,即使看不見鳥的影子,我們也能夠辨識鳥的種類,在鳥類的辨識上站了很重要的一席。譬如我們在草原上看見一隻鳥像台灣鷦鶯,又像灰頭鷦鶯,但只要一聽到牠的叫聲,就可以馬上確定。

地點鳥為群居動物,也各有其棲息環境,如草原、山林、水邊等,如在鄉野市郊可看到燕子、麻雀、烏頭翁等,在牧場、草原可以看到鷦鶯、小雲雀、紅鳩等,在森林內可以看到啄木鳥、紅嘴黑鵯、樹鵲等。而龍鑾潭則有各種水鴨、翠鳥、秧雞、鷸、科等水鳥。因此,在什麼地區可以看見什麼鳥,以及什麼鳥可以在哪裡看見,大都十不離九。

時節天候季節性的變換對於鳥類的影響很大,尤其是候鳥,如紅尾伯勞,一定要在秋天的白露時分才會大批湧進恆春過境,第二年的四月份便又消失不見蹤影。又如灰面鷲,更是定期在每年的十月十日前後數日才能在墾丁見到。因此,在賞鳥時,什麼季節,春、夏、秋、冬?晴天還是颱風天?與所見到的鳥類都有很大的關係。暴風雨的天氣可能還會有迷鳥的出現。

賞鳥的態度

 <在墾丁國家公園賞鳥一項優雅高上的休閒活動,如果我們再增加一點知性的胸懷,更將情趣盎然>
注意安全 賞鳥時為了追蹤鳥隻常迷失方向,尤其在森林深處,懸崖、河川、海岸等,更應該注意安全,切不要為了賞鳥而跌傷或走失,盡可能三、五人一組,彼此可以照應。最好身邊帶一份墾丁國家公園的地形圖,必要時,可以幫助我們尋找途徑。

遵守規則 墾丁國家公園有四處生態保護區,一般賞鳥時切不可隨便闖入,應參加研究團體做學術性研究,按規定申請核准後才可進入。軍事區更不可擅自進入,否則哨兵會不客氣地將我們逐出。如果進入果園畜產試驗所等處,應徵得主人的允許,以免造成糾紛。開車賞鳥時,也不可將車子隨意停在路中或出入的要道,這些事項其實也是國民應遵守的常識。

欣賞不是佔有 看到美麗的小鳥,不要捕捉,即使是鳥蛋,也不要取走,就好像看到美麗的花草不可隨意攀折一樣。不要太靠近鳥巢的位置,以免驚嚇小鳥或阻礙母鳥反巢餵食小鳥。鳥兒自由自在的自然生活是最美的事。

保持安靜安靜,不但是賞鳥基本技巧,同時也是賞鳥本身品德修養的表現,賞鳥時儘量不要高聲說話,更不要將收音機放出聲響,否則鳥兒會嚇跑,同伴也會怪罪。

鳥類與環境

  大多數鳥類基於覓食對象與棲息場所的需求,而有特定出沒之環境,例如草原上十分普遍的小雲雀,於樹林內無法見到;反之森林性鳥種如五色鳥亦無法在草原上見其蹤影。雖然如此,鳥類所出沒的環境仍有可能在環境接壤地帶有重疊現象,如小彎嘴畫眉於森林邊緣活動,於交界之灌叢與森林地均可觀察。當然也有少數廣泛適應各類型環境之鳥種,可以於多種環境發現,例如烏頭翁雖多於樹林活動,有時亦見於灌叢、草地甚至人造建築物環境。
  鳥類出沒的環境若依植被狀況和土地利用形式,大致可區分為原生或次生闊葉林、人工林、灌叢及草原、耕地與水域等環境,本國家公園內各環境常見鳥種說明:

闊葉林
  主要分佈於南仁山、豬老束山、墾丁台地等區域。本環境以留鳥為主要組成,常見留鳥為樹鵲、綠眼畫眉、紅嘴黑鵯、綠鳩、烏頭翁、綠繡眼、五色鳥、山紅頭等,冬季可見降遷鳥種如白耳畫眉、青背山雀;冬季候鳥長建物種為赤腹鶇、白腹鶇、白眉鶇、斑點鶇等鶇科鳥種以及極北柳鶯、短翅樹鶯、噪林鳥等。
人工林
  公園內的人工林面積不小,主要以相思樹與木麻黃為主,近年來所引進之銀合歡成為新的優勢植物,並有抑制原生植物的趨勢。人工林環境中常見之鳥種與闊葉林環境類似,但因為林相較為單調,鳥種組成一相對較為單純,常見隻流鳥以烏頭翁、五色鳥、數鵲、斑頸鳩、洋燕、小雨燕等;候鳥則以紅尾伯勞、小椋鳥、黃頭鶯、虎鶇、藍磯鶇等較為常見。
草原及灌叢
  墾丁台地及鵝鑾鼻台地上由於人為活動及火災等因素,散步了許多草原及灌叢地而少有森林,如龍磐草原以及墾丁森林遊樂區旁之大尖山、社頂自然公園旁之籠仔埔一帶均綿延著牧場等廣闊草地。此環境常見留鳥諸如棕三趾鶉、褐頭鷦鶯、番鵑、小雲雀等,常見候鳥則有紅尾伯勞和黃鶺鴒等
耕地
  耕地可分為水田與旱作地兩種,水田多分佈於恆春鎮龍鑾潭附近、滿洲鄉港口溪沿岸等擁有灌溉水源之地;旱作地則面積範圍廣大,凡是平緩之台地山坡過去大都被開闢為種植瓊麻、洋蔥等作物。於耕地環境常見留鳥有烏頭翁、綠繡眼、麻雀、白腰文鳥、大卷尾等,常見之候鳥除了鷸鵂科鳥類外,紅尾伯勞亦時常可見。
水域
  恆春半島東西部各有大型的淡水南仁湖與龍鑾潭,其周圍之草澤、魚池、水田等均為優良賞鳥據點。淡水水塘常見留鳥有小白鷺、夜鷺;候鳥則有蒼鷺、黃頭鷺、各種雁鴨等。
海岸地區
  墾丁國家公園三面環海,海岸環繞著珊瑚礁與許多美麗的沙灘,期間常見的留鳥有岩鷺、小白鷺;夏候鳥有蒼燕鷗、黃頭鷺等;冬候鳥則有磯鷸和藍磯鶇等。值得一提的是,公園海岸之珊瑚礁環境,有許多鳥類如蒼燕鷗、岩鷺、藍磯鶇等利用此地進行繁殖、棲息、覓食等行為,許多偶發性之迷鳥如大水雉鳥、軍艦鳥、熱帶鳥等亦曾於此區發現,尤其颱風季節更是機會頻繁。

人類活動影響

  非法或不當開發、火災、放生、污染、噪音均或多或少生物遠離甚至喪失棲地。墾丁國家公園每年均有火燒發生,頻率大部份在十次以上,季節一乾燥之12月至一年4月居多。生態保護區如龍磐、龍坑等地過去均曾發生過火災,多為人引發,如遊客丟煙蒂、焚燒冥紙及不當引火整地等。
  幸好過去發生火災的植群以林投與草生地較多,於繁茂之闊葉林較少。這些火燒規模雖不大,大部分僅造成小面積破壞之鑲嵌裸地,或有助於植群歧異度之維持,但植物演替速率畢竟緩慢,一旦發生火燒之規模太大或頻率太高,將使得鳥類棲息地受到難以回復之影響,因此需要全民共同小心維護。
  回顧龍鑾潭近年開發的歷史正好可作為另一種人類活動影響鳥類群分布的最佳例證。約於民國60年間,龍鑾潭周圍的人為活動漸漸由農業轉變成為漁業養殖,當時許多水田建被魚塭所取代。根據老一輩的說法,當時雁鴨科的鳥類受到干擾大量獵捕,數量開始下降。
民國60年代後期,龍鑾潭南方之核能三場及相關設施開始動工,加上公路的開拓造成龍鑾潭周圍嚴重被干擾,度冬水鳥寥寥可數。
  直到墾丁國家公園於民國71年成立,由於龍鑾潭為東鳥之重要棲息地,因而被設劃為特別景觀區,此後人為活動之干擾程度減小,逐年遞增之鳥類即紀錄表示龍鑾潭已回復成為名副其實之候鳥特別景觀區。
  近年在本園區發現許多不當的放生行為,已對部分物種分佈產生明顯的干擾,例如流浪貓、流浪狗竄於各角落捕食鳥雀,甚至干擾復育中之梅花鹿;烏頭翁因白頭翁的放生而造成加速複雜交的問題;外來種巴哥侵占本土物種的生存空間。此外,過去狩獵問題在本國家公園造成相當嚴重的保育課題,在本管理處近年大力取締之下,雖已大有改善,但每年捕捉紅尾伯勞、灰面鵟鷹等鳥類的情勢能時有所聞。
   由於政府的公權力畢竟有限,這類問題的改善需執法機關的努力,還有仰賴法制還環近教育的實施及全體國民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