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雄鎮北門(1875年興建)

  「雄鎮北門」為哨船頭砲台的門額題字,建於1875年(光緒元年),緊臨高雄港信號台。目前留有砲台雉堞、門額、兩座砲台子牆、牆垣和砲台基地。「雄鎮北門」的門額相傳是沈葆禎所題。1683年清廷佔領台灣到1883年剛好二百年的期間裡,清廷並未對台灣有較積極的治理經營。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使得清廷開始重視台灣的戰略位置,隔年1875年(光緒元年),鳳山縣王福祿奉沈葆禎之命,聘請法國技師帕哲洛建造西式砲台,亦稱「哨船頭小砲台」。此一國防堡壘與旗後山對峙,與旗后砲台(威震天南)同時期建造,互成犄角,共同保衛打狗港,因為位置較低且靠近海港,在防衛戰術上有其特殊作用,它管制港口出入船隻,為清代從旗後往新舊縣治必經之地,由於明鄭並無磚窯,其磚必運自金、廈,工程浩繁可知,1876年完工。

 

昔日的雄鎮北門(圖片來源:The Takao Club)

 

雄鎮北門近況

  日時治期劃為禁區,日治以後逐漸荒廢,營舍被充為「港口信號管制所」,在砲臺內建造辦公房舍。而大砲也被移走,只剩弧形砲座,不過目前還可以看到砲臺城門及完整的厚牆垣。城門額「雄鎮北門」字體碩大,筆力雄渾,與宏偉的城門相互輝映。砲臺城門以紅磚砌成,其上有五個雉堞,雉堞有窺孔,城門上可容數人站立。至於兵舍則採地下化,在入口斜坡兩側地下設置兵房及貯藏庫。砲臺四周的厚牆以三合土與海邊的咾咕石疊成,形狀頗不規則,配合地形高低起伏,砲座前的牆垣使用版築法,外表上尚可見到一層一層的痕跡,這些特色都顯示出來當年的建造技術非常高明。現今城門依舊完整,光緒年間之古砲台遺跡,雄風赫赫,啟人引發思古之情。

  

  1985年(民國74年),內政部公告為三級古蹟。「雄鎮北門」是哨船頭地區一個重要的地標。如果說「打狗英國領事館」是殖民時期海外強權的象徵,那麼在領事館所在扼高雄港口南、北兩側的「雄鎮北門」和「威震天南:旗後砲台」遺跡,就是中國在積弱的時期,仍然試圖阻絕殖民武力染指台灣的最後努力,只可惜兩座比英國領事館晚個幾年建造的軍事堡壘,還是不敵經濟的侵略和政治的現實,台灣還是在中日甲午戰爭後進入了日治時期。而兩座砲台也就成為歷史遺跡了。

1865年的海事地圖

(圖片來源:The Takao Club)

參考資料:鼓山國小鄉土教材、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高雄的古蹟

 

[雄鎮北門] [19世紀哨船頭海岸堤防遺蹟] [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 [領事館登山古道]
[英國領事館哨船頭海濱館舍] [清朝打狗海關] [清朝打狗海關稅務司] [清朝打狗海關稅務司公館]
[美商羅賓奈洋行花崗岩倉庫] [英商怡和行倉庫] [英商怡記行倉庫] [德商東興洋行倉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