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族群(介紹原住民和新移民,族群消長和相互關係)

 

4冰河期歐亞大陸動植物及人類的大移民

 

距今3百萬年前到一萬年間,地球經歷幾次冰河期。受到冰河期的影響,臺灣有時與中國大陸相連,有時是海島。當台灣與大陸相連時,大陸上以狩獵和採集維生的古人類追隨南遷的動物群來臺灣。

大約在五萬年前,臺灣便進入了舊時器時代,考古學家在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所發現的文化遺址,被命名為長濱文化,是目前台灣所發現最古老的文化。當時人們的生產方式以狩獵、採 集果樹和漁撈為主,石器則是以打製而非磨製。

大約七千年前,臺灣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其中以北部的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及東部的卑南文化為代表。新石器時代共同特徵為:磨製石器、使用陶器、玉器以及農業的出現。

台灣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有些與東南亞文化有關,這就有關下面會介紹到的南島語系。

距今2000年前左右,人們已逐漸懂得製造與使用鐵器,開始由新石器時代進入了金屬器時代,其中又以台北縣八里鄉的十三行文化最為著名。金屬器時代共同特徵為:石器不多,已有金、銀、銅、鐵等金屬器物,陶器數量多且質地堅硬。

 

南島語系

 

根據「Ethnologue」這個網站上的分類,南島語系可以再分為兩大次語系,一個叫做「台灣原住民語」(Formosan languages),另一個叫做「馬來-波里尼西亞語」(Malayo-Polynesian languages)。前者有23種語言,可以再分成泰雅語(Atayalic)、排灣語(Paiwanic)、和鄒語(Tsouic)三大系統。後者則有1239種語言,可以再分成「中東部馬來-波里尼西亞語」(Central-Eastern Malayo-Polynesian)、「西部馬來-波里尼西亞語」

 

臺灣原住民分為高山族、平埔族,

高山族、平埔族有很深的關係,而2者的差異為:平埔族因居住在平地,被漢人和化的程度高,文化也沒保留下來,高山族則反之。平埔族分 佈區域廣大,其中包含

·  噶瑪蘭族 (Kavalan) 

·  凱達格蘭族(Ketagalan)

·  雷朗族 (Luilan)

·  道卡斯族 (Taokas)

·  巴則海族 (Pazeh)

·  巴布拉族(Papura)

·  巴布薩族 (Bapuza)
·  邵族 (Sao)(Sau)

·  西拉雅族 (Siraya)

 

其中西拉雅支族,荷蘭人稱為Sideia,原來是住在台南的平地,有九個主要的部落,其中以新港社(今台南新市)、大目降(今新化)、蕭壟 社(今佳里、七股、將軍一帶)及麻荳(今麻豆)較著名,尤其新港社就是原來赤崁社遷來的。

在荷蘭人入台以前,住在台南安平一帶的西拉雅人,稱為赤崁社,相傳初到安平的漢人向這裡的原住民問說:這是什麼地方?原住民回答說:Taiwan,於是漢人就叫它大員,也有翻譯成台員,或者叫做台灣,當時安平是一片沙洲,就叫作台灣嶼,荷蘭人來了之後,稱安平一帶的港灣為臺窩灣,後來由於漢人的流傳,台灣成為台南地區的通稱,到了西元一 六八四年,台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被稱為台灣府,於是台灣成為全島的稱呼。

 

自從荷蘭人占領台灣以後(西元1624年),西拉雅人就成為外族最先統治的臣民,而歷經荷 蘭人及漢人的侵迫,西拉雅族群也逐漸無奈的移居到台南縣境內以及高雄、屏東地方,主要分布在台南平原曾文溪、急水溪、鹽水溪以及二層行溪流域一帶,在臺灣早期對外歷史上,西拉雅族曾扮演過重要的角色。其主要部落如新港社、麻豆社、目加溜灣社、蕭壟社、大目降社等,可說是平埔族中與漢人接觸最早的部落。

 

在距今382(西元1624),荷蘭人占領台灣以今安平古堡、熱蘭遮城 〈今台南〉作為統治台灣的中心。

在佔領台灣以後,由於佔領安平古堡、熱蘭遮城,是以西拉雅族(Siraya)居多,西拉雅族又分為4個社。

荷蘭人用羅馬文字拼寫新港社原住民語言,也成為了台灣的第一個文字,也稱為新港文。

 

鄭成功在距今345(西元1661年)成功的打退荷蘭人,從西元16621683年,鄭成功率領流亡政權統治台灣共二十二年。平埔族群本來以為鄭氏乃 是他們的救星,紛紛歸附,沒想到鄭氏流亡政權對平埔族群的剝削程度,更甚於荷蘭人,驅使奴役、虐待刻薄的情況時有所聞。鄭成功寓農於兵,實行屯田制度,將土地劃分為官田、私田與營盤田三種。其中官田與營盤田的土地, 其實本為平埔族群所有,鄭成功卻視為他私有的土地,可以任意分配給文武官員,進行武裝拓墾,這種作法使平埔族群的土地失去保障。鄭氏為了長期與清廷對抗, 開源節流,對農耕地區的平埔族群,不分男女都要徵收「丁米」,另外有的平埔族群需納「社餉」,經濟負擔相當沉重,使平埔族群大為反感,並起來武裝反抗。鄭氏對平埔族群的手段十分殘酷,鎮壓「番變」毫不留情,例如大肚番之役、沙轆番之役、竹塹、新港等社之役。整體說來,鄭氏治理平埔族群,態度與方法都比荷蘭 殖民政權嚴苛激烈,在政治、經濟的壓制也遠超過荷蘭。

 

移民族群-漢人世紀大移民 〈明末到清末時〉

一六八一年十月,這時清康熙皇帝一旦將中國平定後,立即傾全力以打倒台灣的鄭氏政權。由熟知台灣狀況的施琅為清廷建立了汗馬功勞!

 

因在大陸生活不易,當時漢人大量移民來台,當時平埔族的人口,大約只有20幾萬人,以台灣的面積而言,堪稱稀少,由於中 途與台灣人口的推引力量的互動關係,造成了16世紀以後台灣史上最著名的世紀移民大風潮 ,大多數漢人從泉州、漳州、潮州來台。

 

清政府在統治台灣後不久,就頒布渡台禁令,規定男子需要申請渡台証照,才允許到台灣,並禁止攜帶家眷,在渡台禁令的限制下,來台的移民多為男性,使男女比例失調,社會上出現了許多羅漢腳,有些人一直單身至死,為了紀念那些人,在虎尾惠來厝蓋『有應公廟 』。

    

 

在婚姻方面,由於那時漢人大量移入,漢、「埔」通婚,蔚成風氣,自然加速漢、「埔」的融合,而成「新的台灣人」。這正是台灣諺語「有唐山公,無唐山嬤」。平埔族也因此被同化,甚至被迫遷離原住地,屈民邊陲,茍延殘喘 。

 

十八世紀中葉之後正值清朝的乾隆時期(1736-1795), 從大陸到台灣需要土地來開墾,因此,需要經過武力的討伐,去趕走平埔族,漢人想要開墾的話,就加入『金廣福』的名號下來討伐。臺灣的侵墾開始變得非常劇烈。不但漢「番」之間衝突增加,漢人社會也是民變不斷,最有名的就是林爽文之變,對當時整個社會有很大的影響。自十八世紀下半葉的志書中,常可見到「官番」、「屯番」、「兇番」、「流番」等字詞﹐這些字詞的出現是以政治為分類的標準﹐「官番」與「屯番」是支持政府的;「兇番」與「流番」則是反對政府的。清朝帝國利用原住民族「以番制民」可以說已經到了極緻。在林爽文之亂以後,即1786年,臺灣的理番同知(當時管理原住民族的機構)設立了「番屯」的制度,以期利用臺灣原住民族控制漢人移民的動亂。

 

清朝利用「民」(漢人)與「番」(非漢人)之間的摩擦﹐開始以「番」制「民」﹐多次利用「番」兵來平定民變。然而平埔族群後裔在清朝帝國不但被利用「以番制民」,進一步被利用「以番制番」(平埔制高山),從此原住民族內部產生嚴重異化,平埔族群變成官方、財團的廉價軍工在山腳下集結成守隘部隊防堵「高山族」下山。

 

補充〈因為政府的政策,平埔族的姓名都改為漢人的姓

日治時期的種族同化

 

西元一八九五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在馬關條約中割讓臺灣給日本,日本殖民統治不久,總督府確立「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政策,積極推動臺灣農業改革工作

  1. 各地設立農業研究機構,提供新品種、新化學肥料,及教導新耕作技術。

  2. 各地成立農會,推廣新品種和新農業技術,灌輸農民農業新知,及辦理農業貸款等。

  3. 嘉南大圳水地工程興修水利工程,使耕地灌溉面積大增。

 

昭和12年,中日戰爭爆發,台灣進入戰爭狀態,總督再度由武官擔任。總督府為了因應戰爭,開始推行『皇民化運動』,鼓勵台灣人說日語、拜神社、改姓名、採用日本生活禮儀等措施,以促使台灣 人具有日本國民的愛國心及犧牲精神。戰末時期,總督府又大舉徵招臺灣人充當軍伕、志願兵,甚至實施徵兵制;結果有20多萬台灣人成為日本兵,為日本作戰。

 

結論:台灣經過了接近400年的朝代演變,包括荷據、 明鄭、清領、日據以來,在漢移民持續的壓力下,加上通婚的關係,每個人的血液中都有可能流著荷據、明鄭、清領、日據等的血統,直到了日治時期,台灣人才開始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民族意識,也就是認為大家都是台灣人,沒有漳、泉、客家等的分別,最後,我們該檢討的是,每次朝代的轉換,都有流血衝突,沒有記取前一代的教訓!

米崙亞冰期古地理圖(冰河時期台灣與亞洲大陸相連狀態)

來源:宋文薰1981(重繪)  (台灣歷史圖說P.11)

 

台灣地區史前文化的時空架構  來源:劉益昌1996 (台灣歷史圖說P.13)

南島語族分布圖 (台灣的原住民p17)

 

 

台灣土著民族分布圖  來源:李壬癸1996  (台灣歷史圖說P.25)

早期西拉雅族人所穿的新娘衣(尋訪台灣平埔族p.24)。

 

 西拉雅的平埔族用新港文和漢語族人定的土地契約,被稱為番仔契。圖為一七七四年(乾隆三十九年)的ㄧ張漢文與新港文對照的番仔契。(皇天橫藏)  (快讀台灣史  P.22)

吉貝耍的牽曲和嚎海,代表族人對先祖的無限追思(尋訪台灣平埔族p32)。

清中葉時期,西拉雅族人的女圖像(尋訪台灣平埔族p.23)。

平埔族西拉雅人的婦女與小孩。  (快讀台灣史  P.13)

台灣漢人移民的原鄉 (康軒社會乙版P.85)

 

切結書與驗票單

領時期,大陸人民到台灣,必須先提出申請,填寫切結書。抵達台灣時,還必須在港口驗票,才能順利進港。  (康軒社會乙版P.85)

有應公廟。上圖為虎尾惠來厝的有應公廟。  (快讀台灣史  P.31)

金廣福公館  此館為十九世紀初閩南裔台灣人合資拓墾北埔、峨眉和寶山一帶地方的團體。(國編館台灣歷史  P.38)

 

平埔族四大遷徙圖 (台灣的原住民p27)

 

「番社采風圖•守隘」圖上題字:守隘,台郡各縣番民附近生番居住者,伐竹木為欄,每日通事土目派撥番丁,各帶鏢槍弓箭,以防生番出沒。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提供   (台灣歷史圖說P.86)

 

漢化後的平埔族,不僅母語消失,又改了漢姓,傳了數代之後,自以為是大漢子民,還從漢姓譜系中找出中原堂號來攀附。圖中的墳墓主人是埔里ㄧ代改姓番的平埔族人,墓碑上標示中原堂號滎陽,其中滎陽還誤寫成榮陽。墓碑橫批寫著祖德留芳,其實應說是數典忘祖才對。  (快讀台灣史  P.48)

 

台南 長老教會中學(今長榮中學)學生參拜神社  (康軒社會課本P.70)

一九四○年代初期,披著出征布條的台北青年。  (康軒社會課本P.70)

 

台灣開發經過圖。  (快讀台灣史  P.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