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葬儀的缺點
一、殯葬方式
(一)
火葬
一般較為人所知的不外乎空氣污染以及噪音問題。另外1999年政府在澎湖縣苗園菜圃興建火葬場,也顯示出火葬場如興建在林地附近會有以下的問題:
1、生態棲地破壞、綠地面積減小
為開闢火葬場就必須開發新的林地。砍伐林地將造成破壞當地棲地生態的完整性,造成棲地破碎化,使許多生物無法繼續生存。
2、影響水庫水質
火葬場的運作,勢必產生酸性氣體與落塵,對於鄰近森林與水庫水質產生不良影響。
3、森林火災
鄰近為大範圍的林地,燃燒冥紙所產生的煙灰若處理不當,稍有差池將引發森林大火。
台灣一般民間所謂的火葬並不是單純地火化,還結合了塔葬,屬於複合葬。火化時會產生空氣污染,塔葬雖然較不佔空間,但納骨塔在完全進駐後,會成為一個毫無功用的大型建築,一樣佔地方。
(二)
土葬
土葬對環境的影響主要是在空間,地窄人稠的台灣越來越沒有本錢讓人民死後土葬,因此,土葬在屍身腐化後,還得二次葬,撿骨或火化後入骨灰罎後進塔。其對空間的影響,主要就是佔地方,即使會遷入納骨塔,一樣要佔地方。而土葬時屍身腐爛,對環境造成影響,致使墓地旁的土地隨之無法使用。
(三) 水葬
造成水質污染。
二、壽衣的汙染
台灣民間傳統的習慣,親人過世後通常會準備兩套壽衣,1套是紙製材質,用來火化給過世的親人穿用,另1套通常是死者生前穿過的衣服,隨棺木穿在身上火葬或土葬。
不過,死者生前穿過的一般服飾,常見尼龍、塑膠等材質,火化後不但會產生戴奧辛,殘留物還會黏附在親人的骨骸上,不適當,也不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