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之美
台灣農村圖

圓山飯店下面的台灣農村圖

  台灣光復之後,北投瓷磚從最初的發展到馬賽克瓷磚。從台灣農村圖的馬賽克瓷磚畫和北投廟宇瓷磚畫的比較來看,我們可以發現馬賽克的作畫方式是較活潑,可以呈現出大方自然生動的感覺,題材也更為寫實。顏水龍先生就是台灣農村圖的作者,顏水龍是具備多方位才能的一位藝術家。除了繪畫本身的造詣之外,對於台灣的美術教育、工藝美術的推動,都有相當程度不可磨滅的貢獻。

  台灣農村圖靜靜的站立在車水馬龍的中山北路旁,不僅見證著台灣從農業社會變遷為工業社會的歷史,同時也忠實的保存著北投瓷磚的故事

   我們在學校的社會課本上有提過台灣社會變遷的主題,美勞老師也曾經介紹過馬賽克作畫的方式,現在剛好利用這個機會重新整合社會老師和美勞老師指導過的內容,一方面仔細欣賞馬賽克瓷磚畫,一方面拿起課本重新探討台灣社會變遷的過程。

  台灣社會的變遷大致上可以分成三個過程:

(一)民國40年∼49年

  台灣以農業社會為主,政府制訂產業政策為「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

(二)民國50∼60年

  為了擴大工業市場,政府「以貿易促進成長,以成長拓展貿易」。

(三)民國61∼67年

  政府為因應經濟結構轉型,乃以「促進產業升級」為發展策略。

  當我了解台灣社會的變遷過程,不禁覺得早期的人們真是刻苦耐勞,在一點一滴的努力中創造了台灣的經濟奇蹟。當農業社會轉為工業社會時,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國家的經濟會更繁榮,但是也帶來了許許多多的環境污染。就像是當年的北投陶瓷發展風光一時,但是卻忽略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當大自然反撲時,所有的榮景都化為過往雲煙。

  歷史不可能再回到過去,但是北投陶瓷發展的過程正是一面鏡子,可以給予我們很多啟示。


農夫和黃牛一起犁田


農夫開始使用犁田機


水牛也是農夫的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