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歷程 / 幕後花絮
 
【指導歷程】

第一階段:探索期第二階段:工作期第三階段:整合期

 

第二階段:工作期

一、訪談技巧及禮節
*教學動機

  訪談是一個全面表現的學習不只是讓學生了解訪談內容,從儀態、目的、動機、聽話、問話、到記錄關鍵字、打成訪談稿,都是學生學習的範圍。因此,我們是用整個訪談的流程,列成時間軸,先讓學生看到訪談會經過哪些步驟,再指導學生如何解決每一個流程所會面臨的問題與考驗。如此一來,學生可以學習橫向的訪談技巧與策略,並能將該技巧運用在縱貫的訪談流程上面。在民俗小記者上面,主要的目的是訓練學生的膽量及表達能力,因此小記者單上面的問題設計得十分簡單,希望學生能著重在口語表達訓練上面的學習。
*教學內容

1、訪問流程:問好→自我介紹→說明來意→開始訪問→結束訪問→致贈感謝卡、道別。

2、訪問者注意事項
(1)自我介紹(包括身分來歷、動機、目的……)要清楚。
(2)在訪談前,先請教有訪談經驗的同學或師長訪談技巧,並充分練習。
(3)在訪談前,我會調適自己緊張的情緒,並在訪談前先去了解題目的涵意。
(4)在訪談時,要面帶微笑,態度專注有自信。
(5)在訪談時,我的口齒清晰、聲音宏亮。
(6)在訪談時,我會一邊訪問、一邊觀察老師的神情,給予老師適時的回應(點頭、微笑、注視……)。
(7)在訪談時,我可以自行判斷「進行下一題問題」、「跳題」、「省略問題」。

3、紀錄者注意事項:
(1)必須自己準備記錄時會用到的工具(紙、筆)。
(2)使用關鍵字(人、事、時、地、物)協助紀錄。
(3)在記錄時,必須迅速記錄下老師所說的話。
(4)在記錄時,可以自行判斷哪些部分必須要記錄,哪些可以省略。
(5)在記錄時,我必須很清楚自己正在記錄第幾題。
(6)在訪談時,要一邊記錄、一邊給予老師適時的回應(點頭、微笑、注視……)。

4、民俗小記者注意事項
(1)自己要主動上前說明採訪主題與來意。
(2)態度要熱情大方邀請同學或學長姐接受採訪。
(3)問問題聲音要清楚、口齒要清晰,並面帶微笑。
(4)訪問完記得感謝受訪者!

*教學省思
 學生在小記者活動上,剛開始十分害羞,尤其訪問對象又是與自己年紀相仿的同學,或是國中的學長姐,更是讓他們緊張。因此,剛開始我們幾個老師們都在旁邊協助他們進行接觸、邀請到解釋訪問題目,經過幾次訓練之後,他們至少都敢一個人上前進行採訪,並獨立將答案記錄下來,進步的程度令人滿意。
  小記者與訪談老師兩方面,學生都遇到相同的困難,就是「該如何記錄」?雖然我們教授「關鍵字」紀錄法,透過人、事、時、地、物的關鍵字,幫助學生訪談完回家做紀錄時的回憶媒介。但是,問題出在學生在訪談的當下,可能會因為緊張、沒有經驗、受訪者說的甚多、甚雜的因素,導致學生不知道重點在哪裡,回家打出來的紀錄份量就不多,初期的紀錄ㄧ題的答案還只有ㄧ行。
  但是,這些問題都發生在訪談的前期,有些資質不錯的學生在中、後期,已經可以將紀錄打成一篇文章,我們也會請資優的學生幫助紀錄瑣碎的學生潤稿。經過這樣的訓練,本來能力較弱的學生在膽量及記錄能力上面都有所提升,而資質好的學生則進階學到如何潤稿,相當不錯。
 
二、拍攝教學
*教學動機

  許多的活動都需要以照相作為紀錄的一種方式,例如校長室的獎盃記錄活動、民俗館的民俗體育資料記錄活動等。而攝影的技巧則主要是應用於動作的拍攝部分。
*教學內容
  在這兩項技巧的指導部分,首先,由老師為學生示範並講解,其次,讓學生實際操作並練習,最後,才讓他們實際應用相機來記錄活動。
*教學省思
  從學生拍的照片和攝影的結果來看,發現有幾個問題。第一,拍照或攝影的對象,常常並未完全進入相機的範圍內;第二,攝影的背景有些凌亂,模糊了所要呈現的主體;第三,拍照或攝影時的光線不足,所以效果不夠好。這些問題我們事前並未考量到,而是從學生的表現中,適時的加以指導與糾正,往後若是面臨類似的活動時,都須將以上因素列入事前教學的一部分,才能讓活動進行得更為順利。
  
三、校外參訪行前說明
*教學動機

  在校外參訪的部份,我們的教學目標是希望培養學生達到四大能力,其中包括「觀察力」、「感受力」、「圖像紀錄能力」、「禮節」。我們在參訪前,會先說明學生此次應注意的禮節。在參訪時,都會發學習單或請學生參訪後寫ㄧ篇參訪心得,內容包括眼睛所看到、耳朵所聽到、心裡所感受到,以及我們應有的禮節表現。幫助學生不會流於走馬看花,出去玩玩而已。
*教學內容
  我們會要求四大能力,是因為ㄧ個好的參訪應該要有心靈運作模式。自眼看、耳聽、手寫,自方位、人物、事態來觀察,產生自己內心的想法,最後練習重點紀錄。因此在學習單上包括畫地圖、寫特徵、寫心得……等幾種不同的記錄方式,目的在達成學生學習上列的四大能力。
*教學省思
  採取學習單的方式有優有缺,優點是可以幫助學生有幾個主要觀察目標可以對問題聚焦,缺點是侷限了學生學習想像空間,老師思考的廣度,容易決定了學生學習的範圍,但是我們已經盡量保持客觀,在當中我們也發現學生的生活經驗的豐富性,也會影響他們是否能吸收及發揮此種教學方法。
 
四、資料整理(校長室、民俗館、掃描、文章資料整理、訪談潤稿)
*教學動機

  為了能更完整呈現民俗體育發展的面貌,我們需要蒐集許多相關的資料,包括:大安國小民俗體育的歷史紀錄、青少年民俗運動訪問團的資料、相關的活動照片,以及對民俗體育發展有貢獻的人之相關介紹。
*教學內容
  唯有經過整理的資訊方能成為有用的知識,所以我們安排了幾次活動,讓學生能夠參與並從中學習資料整理的方法,這些活動包含:
1、大安國小民俗體育獎盃年份的紀錄:
  在我們學校的校長室中,存放了許多過去大安國小在民俗體育方面的成就,我們讓學生參觀並實際將獎盃的名稱與年份記錄下來。由於獎盃的數量相當多,所以在記錄時,可以先以扯鈴、踢毽、跳繩和彈腿來分類,一個人負責一種,再來,同樣比賽名稱但卻是不同年度的項目可以寫一遍就好,而只要記錄年度,此外,在旁邊註明男女生組,避免重複再將比賽名稱抄寫一次。

2、資料的分類整理:
  
每年青少年民俗運動訪問團的出國報告書,以及過去的簡報,都是介紹及記錄民俗體育發展相當重要的資源。我們讓學生閱讀並挑選相關、適合的資料,並將內容轉化為電子檔。

3、訪談紀錄的整理與修飾:
   為了暸解過去民俗體育的發展情況,我們訪問了幾位具有相當資歷的校長與教練。在訪問時,會有幾位學生負責記錄,然而,這些紀錄都只是重點式的,所以,我們必須在事後加以重新整理、修飾,呈現出一篇能夠讓人閱讀的文章。潤稿的重點有:
(1) 從幾份紀錄中挑選一份最好的。
(2) 再從其他紀錄中加以截長補短,使紀錄更完整。
(3) 完成後,先閱讀一次,修改不通順的地方。
(4) 從訪談題目中找出主旨。
(5) 將各題依主旨與紀錄分段整理成一篇文章。
(6) 最後,再重新閱讀一次,檢查文句是否通順。

*教學省思
  整體來說,學生的表現一次比一次進步。剛開始,對於他們要做的工作都有些不了解及困惑之處,但隨著經驗的累積,他們漸漸掌握住方法與技巧。對於我們的指導內容與方式,需要檢討的部分主要是,事前的規劃與學生程度的掌握。因為我們只是指導,事前並沒有實際去做,所以有些問題是實際到現場後才發現的,例如,在記錄大安國小民俗體育獎盃年份時,獎盃的數量和內容超乎我想像的多,對於記錄的技巧我事前並未講解得非常清楚,而是在現場才加以指導。此外,在潤稿的部分,由於學生的程度不一,所以並未要求他們要做到最好,潤稿的成果表現就參差不齊。
臺北市大安國民小學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最佳瀏覽尺寸 800 x 600 & IE 6.0以上